新热点

站内搜索
电子行业HBM专题分析:逐鹿顶尖工艺,HBM4的三国时代

电子行业HBM专题分析:逐鹿顶尖工艺,HBM4的三国时代

算力需求澎湃催化 HBM 技术快速迭代。目前 HBM 已然成为 AI 服务器、数据中心、汽车驾驶等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标配,未来其适用市场仍在不断拓宽。2024 年的 HBM 需求位元年成长率近 200%,2025 年可望再翻倍。受市场需求催化,当前 HBM 的开发周期已缩短至一年。针对 HBM4,各买方也开始启动定制化要求,未来 HBM 或不再排列在 SoC 主芯片旁边,亦有可能堆叠在 SoC 主芯片之上。垂直堆叠技术在散热,成本,分工等方面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受先进制程技术和资金投入规模的限制,目前,只有 SK 海力士、美光和三星有能力生产兼容 H100 等高性能 AI 计算系统的HBM 芯片。23 年海力士市场份额为 53%,三星市场份额为 38%,美光市场份额为 9%。海力士具有先发优势,但三星有望通过其一站式策略抢占市场份额。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中国自主出海远航,海外销量向千万进阶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中国自主出海远航,海外销量向千万进阶

全球汽车市场展望与自主车企出海机遇分析 在自主品牌的稳健发展背景下,我们对海外汽车市场空间进行了中性预估,预计总容量约为994万辆,分布于四大区域:欧洲316万辆,美洲231万辆,亚洲及大洋洲合计271.5万辆,中东与非洲175万辆。基于当前市场态势,我们认为中东欧、拉美及美洲其他地区、中东非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东盟等地为自主车企提供了较大的市场进入机会。 欧洲市场:恢复增长,多元并存 市场概况:欧洲乘用车市场持续回暖,2023年总量达1491万辆,其中西欧与中东欧分别为1156万辆和335万辆。市场展现多元发展趋势,欧系品牌保持市占率领先。
低空经济行业专题报告:政策助力产业腾飞,低空经济迎来新纪元

低空经济行业专题报告:政策助力产业腾飞,低空经济迎来新纪元

低空经济,这一依托低空空域、以通用航空为核心的新兴经济形态,正逐步展现出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不仅涵盖了低空飞行、航空旅游、支线客运、通航服务等多个领域,还深刻影响着科研教育等多个行业,其核心驱动力则聚焦于无人机与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这两大创新产品。 eVTOL作为未来城市空中交通(UAM)的明星,以其卓越的安全性、智能化、经济性和环保性,正逐步重塑城市通勤方式,为超大城市、都市圈及城市群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据Precedence Research预测,到2025年,eVTOL市场规模将激增至158.2亿美元,彰显出该领域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2024全球E-Bike市场洞察报告

2024全球E-Bike市场洞察报告

电动自行车(E-Bike),作为传统自行车与现代新能源技术的融合体,是一种创新的两轮短途代步工具,它集成了电机、智能控制台及高效蓄电池等核心组件,实现了机电一体化的设计,赋予骑行者远超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体验,速度上可达到后者的两倍之多。E-Bike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短途出行的便捷需求,还以其轻量级运动与娱乐的特性,成为了众多消费者的新宠。近年来,在全球绿色出行理念日益普及的背景下,E-Bike在国内外市场均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青睐。 本报告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和详尽的案例研究,针对E-Bike市场的最新动态、消费者偏好以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我们的目标在于,为企业提供前瞻性的市场洞察,助力其精准把握市场脉搏,捕捉增长机遇,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汽车行业中期策略:龙头出海谋长远,估值低位逢良机

汽车行业中期策略:龙头出海谋长远,估值低位逢良机

展望2024年下半年:聚焦自主品牌车型周期与国际化拓展的两大趋势 在即将步入的2024年下半年,我们尤为看好那些正处于强劲车型周期中的乘用车企业,特别是比亚迪,其步入DM5.0时代的新车型周期,通过高端化和全球化战略显著拓宽了盈利边界。此外,小鹏汽车与长城汽车同样值得关注。在商用车领域,中国重汽展现出强劲势头,宇通客车亦不容忽视,我们持续看好这两大板块因海外出口而带来的长期高增长潜力。 对于零部件板块,我们推荐那些处于强产品周期中的产业链企业,特别是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全球化机遇的优秀公司。这包括具备Tier0.5能力,提供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科博达与德赛西威,以及那些在欧洲、墨西哥等地建有生产基地或海外市场占比较高的中鼎股份、新泉股份、拓普股份、双环传动等,它们有望进一步拓宽盈利空间。同时,我们也关注H2智能车密集投放所带动的“华为链”以及出海领军企业奇瑞的产业链。
轮胎行业深度报告:高端化迈上征程,国际化空间广阔

轮胎行业深度报告:高端化迈上征程,国际化空间广阔

展望未来,中国轮胎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布局正加速推进,其海外基地的建设预示着更为广阔的国际化空间即将开启。预计到2025年底,这些海外基地的半钢轮胎年产能将飙升至1.77亿条,直指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关键市场。在高效运营(假设90%开工率)和强劲出口导向(假设70%产品出口美国)的推动下,其半钢轮胎出口量有望达到1.12亿条,即便面对美国2023年3.05亿条的市场规模,也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同样,全钢轮胎领域亦不甘落后,预计海外基地年产能将达到3552万条,出口量约为2238万条,在美国市场同样具备显著的竞争力。
力传感器行业分析:高价值量零部件,人形拉动广阔需求空间

力传感器行业分析:高价值量零部件,人形拉动广阔需求空间

力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特别是在特斯拉Optimus等先进机型的推动下,其作为实现触觉反馈、精细操作、平衡控制及安全防护的关键组件,作用愈发凸显。在人形机器人的设计中,多种类型的力传感器被精心布局于不同部位,尤其是六维力传感器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和操作精度。 从力传感器的构造来看,它集成了力敏元件、转换元件及信号处理单元,能够精准测量并转换力或力矩信息。根据测量维度,这些传感器可分为一维至六维不等,其中六维力传感器因能同时感知三维空间中的力和力矩而备受青睐。按技术原理划分,力传感器又可分为光电式、应变式、电容式、压电式等多种类型,目前以应变式为主流技术路径。
如何评价车企端到端能力?

如何评价车企端到端能力?

引言:为何关注智能驾驶端到端大模型进展?  端到端大模型是实现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主要路径。端到端神经网络可以充分简化运算步骤,减少人工特征工程的需要,并识别出数据中关联性,充分提升计算效率。受益于有效行为轨迹数据规模提升,智能驾驶端到端大模型有望成为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2023 年开始,模块化的端到端规划模式加速,逐步成为代表智能驾驶实现高阶功能迭代的主要方向。 ➢ 如何评价车企智能驾驶端到端大模型能力?  参考大模型的发展,端到端智能驾驶大模型具备涌现效应。我们认为,评价模型主要参数指标为车端轨迹数据规模、训练数据能力、软件开发能力。
光模块行业研究:AIGC高景气持续,800G+产品需求旺盛

光模块行业研究:AIGC高景气持续,800G+产品需求旺盛

催化:AIGC刺激,800G+数通光模块开始担当大任。光模块负责光电信号的收发、转换,支撑着网络、计算等设备之间的协作与连接。受益于AIGC带来的海量数据交换和传输需求,高速光模块应用快速扩大,尤其是大模型训练对更快数据传输的需求持续激增,800G光模块因其高带宽、高传输速率、性能优良、高密度和扩展性好而受到广泛关注。高速光模块,从应用场景上看,涵盖了AI数据中心、HPC以及5G网络等多个领域。从趋势上看,随着AI等数据处理密集型的应用持续演进,数通光模块性能提升的速度将加快。在2022年之前,整个光互联网络的升级是以四年为一个周期;在2022年之后,升级周期缩短为两年,光模块800G是当前数通领域的主流,更高速率的产品也崭露头角。单波长传输速率的提升,是光模块传输速率向上的重要路径。
工控、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行业2024中期策略报告:eVTOL与人形机器人共舞,工控行业有望筑底回升

工控、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行业2024中期策略报告:eVTOL与人形机器人共舞,工控行业有望筑底回升

人形机器人落地渐进,特斯拉与英伟达推动机器人智能化。AI 赋能+多方入局下,人形机器人落地加速,特斯拉 Optimus 已进入工厂进行部分工作训练,有望在 2025 年实现小批量量产。此外,英伟达成立通用具身智能体研究实验室 GEAR,英伟达通用基础模型能力突出,有望赋能人形机器人,加速智能机器人产业化。我们认为国内人形机器人有望跟进智能化浪潮,应用场景也有望实现突破;同时,国内相关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厂商成本优势明显,有望降低核心零部件成本的同时实现批量化生产,降低人形机器人量产成本,推动智能机器人落地。
电子行业专题报告:看好国产存储供应链机遇之设备篇

电子行业专题报告:看好国产存储供应链机遇之设备篇

本轮半导体周期低点已过,全球及国产存储厂商产品价格、稼动率已逐步修复。2024 年 DRAM 厂商资本开支同比重返增长,同时我们看到 ASML 等海外设备龙头来自存储下游的订单占比提升。AI 服务器加速渗透,我们测算 2024 年全球 HBM市场规模超过 110 亿美金,行业供不应求加速成长。AI PC、AI Phone 单机内存容量提升,有望引领开启下一轮存储大周期。
运载火箭行业专题报告:太空经济之基,商业发射服务放量在即

运载火箭行业专题报告:太空经济之基,商业发射服务放量在即

运载火箭技术是大国航天能力之基,也是太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工程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极强,投入产出比达 1:10,航天技术成果可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而成熟领先的运载火箭技术是开展各项航天活动的基础,集中反映了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进入空间、利用空间和控制空间的能力,是大国航天实力的核心佐证,也是太空经济规模发展的重要基石。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