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免费

站内搜索

AI+能源专题报告之电力篇:AI能否带动电力提前跨越周期底部?

AIDC 或带动 2028 年利用小时提前见底,2H25 有望看到需求与价格的拐点我们测算 2025-30 年中国数据中心用电量 CAGR 高达 25%,有望带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从 4.5%增加至 5.3%(“十五五”CAGR),煤电的利用小时或在 2028 年提前见底;且算力资本开支每增加 1000 亿的投资,大约可以转化为 30-150 亿度电量。我们判断 2H25-26 用电量同比增速将明显超过 6%,甚至不排除单月达到 10%左右。结合我们煤炭组对 2026 煤价恢复到 800 元/吨的判断,我们对 2026 年和“十五五”电价谈判相对乐观,推荐煤电联营与水电核电标的;短期考虑煤价下行的弹性,我们推荐成本弹性较大的火电。

AI智能交互眼镜产业洞察报告

报告从行业背景、行业现状、典型企业分析顺次深入,全面客观地完成了AI智能交互眼镜行业整体情况的梳理总结。 行业背景:本章介绍了AI智能交互眼镜的行业定义和研究范畴,以及产品的主要特征,并从政策端、需求端、供给端、消费端四个角度集中阐述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数字人”和“智能眼镜”相关利好政策驱动AI智能交互眼镜行业不断发展。 行业现状:本章深入分析了AI智能交互眼镜的行业现状,涵盖了发展历程、市场规模预测、产业链及产业图谱和应用场景等内容。其中应用场景包括运动、户外、工作学习、多行业领域等场景。

工程机械行业2024年三季报综述:三季度业绩改善明显,内外需共振助力行业景气延续

成长能力:国内市场筑底回升,海外市场稳中有进,行业营业收入历时两年恢复正增长。工程机械行业 33 支个股 2024 年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 2679.59 亿元,同比+4.15%。2024 年前三季度行业共实现归母净利润 238.67 亿元,同比+12.77%。利润端持续修复,主机厂表现优于零部件企业。

汽车行业2024年三季报总结:政策支撑国内需求回暖,马太效应促企业量利齐升

2024Q3 汽车销量受商用车影响,营收归母同比有所下降。24Q3 单季度销量 752.4 万辆,同环比-3.9%/+2.7%。其中乘用车销量环比上升,商用车同环比显著下降,乘用车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府以旧换新政策加码落地、汽车出海继续贡献新增量,而商用车由于终端需求景气度影响。销量波动导致 24Q3 行业整体营收同比-0.4%,归母净利润同比-9.9%。

华为 泛XR产业发展白皮书 数字基础设施篇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虚拟现实作为构建新质生产力和壮大数字经济的重大前瞻领域,技术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终端形态百花齐放,视听体验沉浸升级,应用融合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全面增强,产业整体迈入以“泛 XR”为特征的蓬勃发展新阶段。

智能眼镜行业分析:AI引领应用侧创新,智能眼镜迎新机遇

智能眼镜是可穿戴市场的下一片蓝海:全球可穿戴产品市场维持增长趋势,TWS 耳机与智能手表已完成了快速增长,智能眼镜品类目前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有望成为可穿戴产品的下一片蓝海。雷朋-Meta 联名款眼镜发售首个季度销量超 30 万,发售两个季度销量超百万,成为智能眼镜品类的首个爆款产品。从产品力的角度分析,时尚的外观+舒适的佩戴体验是眼镜品类的基础,第一视角拍摄+AI 功能抬高了产品发展天花板。 AR 眼镜是智能眼镜品类进化的下一个方向:当前的智能眼镜品类具备多模态输入与语音输出能力,AR 眼镜则增加了光学显示功能,增添了多模态输出能力。Meta 作为行业巨头已在 VR 眼镜初步证明了其竞争力,而后续在消费级 AR 眼镜的布局有望推动整个行业销量再上一个平台。从技术层看,反射光波导有望首次迎来大批量量产,带来显示效果的提升,实现对行业发展的再次助力。

新能源汽车行业2024Q2财报总结:整车与电池环节依然强势,龙头穿越周期

2024 年 Q2 电动车板块利润同比下滑但环比改善显著,整车和电池利润占比较大,上游扭亏后占比提升。具体情况如下: 2024 年 Q2 整体情况 营收方面:新能源汽车板块营收同比增长 1%,环比增长 18%。 利润方面: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 11%,环比增长 48%。从利润占比来看,整车占 45%、电池环节占 35%、中游材料占 7%、上游资源占 2%,整车利润占比稳定,上游资源扭亏使占比提升,电池环节利润占比下降。 各环节利润情况

中国卫星研究报告:卫星制造核心央企,受益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公司是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下属核心上市公司,主营宇航制造(包含卫星制造及宇航部组件制造,预计 2024-2026 同比增长7%/12%/10%),卫星应用(包含卫星应用设备制造及服务,预计 2024-2026 同比增长 4%/8%/10%);2024H1 受用户需求计划调整延迟、部分产品升级换代等因素影响,公司业绩有所下滑,实现营收 10 亿元,同比下降 57%;归母净利润 850万元,同比下降 94%。后期有望随行业及订单恢复,公司有序安排产能,逐步兑现业绩。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