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联化

站内搜索

低空经济行业2025年年度策略:看好低空商业化落地及无人机板块爆发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伴随政策持续发布及完善,eVTOL技术进步及城市空中交通需求逐步提升,eVTOL航空器行业持续发展。当前低空经济板块已从炒题材过渡为板块性机会。短期热度褪去,更应该回归理性,从产业端角度看低空持续性发展机会,重点关注订单兑现和业绩弹性。

AI云计算新范式:规模效应+AIInfra+ASIC芯片

AI云计算新范式:规模效应+AI Infra能力+算力自主化。云计算在AI收入拉动下营收增速回暖、Capex增长加速已成为市场共识。(详见此前相关报告总结。)但对于AI云时代竞争格局以及云厂利润率还有分歧,也是本报告的重点。1)更强的规模效应;2)AI infra能力;3)算力自主化为云厂中长期降本方向。

低空运营:必须回答的命题作文

低空经济发展四要素:空域、航空器、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其中,应用场景是根本,为低空经济发展和闭环的最关键环节。今年两会对于低空经济产业属性从“未来产业”调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预计产业的落地节奏将会更快,同时提到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叠加亿航oc有望取证,低空文旅迎来落地元年,今年产业重点之一或是要去推动低空应用场景的落地。

通信行业专题研究:DeepSeek算力效率提升≠算力通缩,国产算力需求方兴未艾

DeepSeek 在知乎发布文章《DeepSeek-V3/R1 推理系统概览》,披露其 AI 大模型的理论成本利润率高达 545%,引发业内的热烈讨论。在本篇报告中,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1)DeepSeek 的底层架构优化;2)DeepSeek 的利润率详细拆解;3)DeepSeek 引发的算力需求之争,回应市场关心的问题。此外,当前市场针对算力之争多定性分析,本篇报告也旨在提供较完整的定量分析框架以供参考。

卫星互联网框架报告:极目楚天,共襄星汉

卫星互联网是基于卫星通信的互联网,通过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从而辐射全球,构建具备实时信息处理的大卫星系统,是一种能够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的新型网络,具有广覆盖、低延时、宽带化、低成本等特点。在高、中、低轨卫星中,低轨卫星由于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应用场景丰富、整体制造成本低,非常适合卫星互联网业务的发展。

面向智算场景的高性能网络白皮书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AI大模型参数量从GPT-3.5的1.75亿,到GPT-4的1.8万亿,预计未来GPT-5将达到十万亿参数规模,迅速膨胀的AI模型需要更大规模的算力集群执行训练。AI大模型以GPU集群分布式训练为基础,根据阿姆达定律,串行占比决定并行效率上限,网络成为影响算力的重要因素。AI训练任务的高精度并行协同特性以及超大集群互联吞吐量对网络性能提出了数量级的提升需求。AI大模型训练的时间往往长达数月,也使得网络的长稳运行变得前所有未有的重要。从网络流量模型来看,AI大模型训练流量与通算流量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突发的稀疏大流成为网络常态,聚合流量具备波峰波谷效应明显、周期性等特征,也使得很多通用数据中心的网络技术不再适用。HPC同样对网络提出高性能需求,特别是在可扩展性以及分布式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HPC与AI的需求趋同。一般来说HPC对于时延更加敏感,但部分采用并行通信的计算模型,同样也关注长尾时延。

中国车路云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2024)

牛路云一体化系统定通过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云的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别合为一体:本十龄办巨感知、达等与控,实现智能 网联汽车及交通系统安个、效、节能及舒订运行约信息物理系统:“兴构相司、标注统、业务万通、安个可靠”是其建设尽木要求。  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定交通、汽车行业与人工智能、人数矿新兴技六别合发展的新兴产业碳,为交通、汽车产行业的创新发展远供新弓挚新列 适,动达营搞式转型川级:是新质二产力的三要实践。

AI浪潮下的通信投资策略演进

AI大模型成为人工智能迈向通用智能的里程碑技术。基于数据的互联网时代和基于算力的云计算时代之后,我们将进入基于大模型的AI时代。 AI大模型的落地应用使得AI的三要素由“数据、算法、算力”演变为“场景、产品、算力”。

2025年广域物联:中国蜂窝&卫星物联产业研究白皮书

若考虑设备通信距离的远近,物联网连接技术方案可分为短距物联和广域物联。短距物联技术包括了 Wi-Fi、蓝牙、2.4G私有协议及新推出的星闪;广域物联技术则以蜂窝物联网连接量最集中,卫星物联是新兴的广域连接方式。 其中 2025 年及以后,中国及全球范围内采用蜂窝物联网连接方案的设备量仍将持续增多,这得益于 4G 网络充分被应用、5G 及 5G RedCap 在物联网领域规模上量。 另外,产业界仍然对以蜂窝物联、卫星物联为代表的广域物联技术存在很多好奇与思考,比如:4G LTE 还有多长生命周期? 5G RedCap 是不是将先通过穿戴设备实现大规模应用? NB-IoT 会迎来退网结局吗?蜂窝物联网持续价格战可能性有多大?端侧 AI 的机遇如何?卫星物联应用市场的机会在哪里、实际有多大……这些问题大家都希望找到解答的方向。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