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

站内搜索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2025年投资策略:海外拓展持续推进,智能驾驶加速发展

汽车行业总销量增速放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我们预计汽车总销量会维持温和增长,2024-2027 年的增速分别为 2.4%、2.3%、2.0%、1.5%。1)在乘用车领域,出海带动销量增长,自主品牌渗透率持续提升;2)在商用车领域,海外布局和新能源化有望成为全新增长点。3)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我们预计 2027 年有望提升至 60.57%。 乘用车板块重点关注鸿蒙智行合作车企及出海车企:目前采用鸿蒙智行模式合作的车企为:赛力斯、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和北汽蓝谷。中国品牌乘用车加快出海步伐,在欧洲、东南亚、南美、中东等市场加快布局。

智能眼镜行业专题分析:AI眼镜拐点已至,品牌方群雄逐鹿,优质线下渠道成兵家必争之地

智能眼镜行业空间广阔,技术迭代升级驱动行业发展。根据 IDC 数据,18-21 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从 18.26 亿美元增至 50.31 亿美元,对应 CAGR 为 28.84%;21-23 年市场规模增长承压,24 年或将得益于 Apple Vision Pro 等多款新头戴式设备的陆续推出恢复正增长,预计 24-28 年将随消费者应用场景增多而进一步加速增长,全球智能眼镜行业空间广阔。

如何看待华为盘古大模型5.0?

Q1:华为盘古大模型为何能在AI领域中异军突起?得益于四大关键因素:(1)技术创新显著,包括针对复杂3D气象数据的三维神经网络与层次化时域策略,以及在全系列、多模态、强思维方面的全面升级,提升了模型的理解与规划能力。(2)基于华为自研达芬奇架构,盘古大模型拥有强大计算能力,能高效处理大规模数据,并广泛应用于智能问答、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3)华为云全面建设盘古大模型全域协同生态,与多家企业签约合作,共同推动行业落地和应用。( 语言学习平台 4)华为持续加大AI研发投入,华为云构建了包括AI原生的云基础设施、数据湖和数据治理:、算法框架以及AI开发平台和大模型的全栈工业AI能力,推动盘古大模型升级优化。

自动驾驶产业链专题报告:特斯拉引领新纪元,自动驾驶迎来新一轮投资机遇

特斯拉预计 Robotaxi 在 26 年生产,27 年量产,但我们认为若 25Q1通过中国和欧洲审批,Model 3/Y 将率先体验无人驾驶功能,或将有成为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可能性。其他新能源车厂纷纷跟进 Robotaxi,有望带动电子零部件的需求。我们将梳理自动驾驶相关零部件产业: 车载摄像头(CIS):自动驾驶等级提升带动车载摄像头需求,进一步带动 CIS 需求。摄像头的主要增量来自前视,且呈现多目化和高像素化趋势。双目和三目因精准度更高逐渐成为主流,8M CIS 相较 1-2M具有更好的数据抓取能力,将带动高像素前视 CIS 需求。

人本智能:人机共生时代的科技发展观

2022 年 11 月 30 日,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 发布聊天机器人模型 ChatGPT。它以前所未有的生成能力、广泛的应用场景以及像人类般互动的自然语言交互模式,让大众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AI”)的魅力。由此开启的新一轮 AI 大模型技术浪潮,正深刻改变着现在乃至未来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事实上,自 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以来,人工智能技术至今已经历经大约 70 年的发展历程。它曾带来过技术变革的期望,也曾经历过产业发展的低谷。然而,此次浪潮所引发的关注度前所未有——公众情绪由最初的旁观、震惊,逐渐演变为一种夹杂着期盼与焦虑的复杂情绪,各种疑虑也不断产生。比如,AI 是否会让人变得更有创造力?AI 能否真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并提升品质?AI 会威胁甚至取代自己的工作吗?如何确保AI 技术不被滥用、不会侵犯个人隐私和安全……特别是,一些引发大众关注的热点事件将当前 AI 发展中缺乏对人关注和保护的不足集中暴露出来。

中国一汽-2024年汽车产业AIGC技术应用白皮书

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百年变革。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智能化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同时,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创新策源地。AIGC是当今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值得业界深入探讨。未来汽车产业战略家班的学员们和中国一汽结合AIGC的前沿实践和战略分析,将集体智慧汇聚成这份白皮书,为中国汽车产业在大模型时代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电子行业投资策略:周期持续复苏,重点关注自主可控、AI两大投资主线

消费电子:我们从需求复苏、结构性创新和终端创新三个方面展开,重点关注手机、PC 和 XR 领域。需求弱复苏:下游终端手机、PC 等已进入需求平稳期,关注景气度边际复苏对上游相关零部件和组装厂的带动,其中 AI 手机和 AI PC 的进展有望推动总体景气度提升超预期。结构性创新:手机端关注光学产业链创新及 CIS 国产替代、折叠屏产业链创新。终端创新方面:重点关注 AI 手机、AIPC、VR 产业链(瞳距调节模组、Pancake 模组、OLED 显示等)。IC 设计:(1)模拟:我们持续看好手机市场复苏+ AI 手机创新的大趋势,快充渗透率持续提升的背景下电荷泵有望迎来新的需求,同时,无线充迅速普及,新规有望促进功率提升带动无线充电芯片量价齐升,相关无线充芯片厂商有望受益;(2)数字:从端侧AI 趋势来看,我们看到端侧 AI 产品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随着端侧 AI 产品发布,端侧 AI 有望加速渗透,叠加下游需求持续复苏,我们认为 SoC 芯片有望重回成长轨道。

智能驾驶芯片行业分析:NOA起量+国产替代

智能驾驶芯片作为智驾系统核心环节,占成本约 20-30%。8/8 黑芝麻智能,10/24 地平线,国内两家智能驾驶芯片公司在港上市,2023/1H24 收入合计同比增长 74/134%。我们认为,高成长的背后反映出:1)智驾功能由 L1-L2往高阶 NOA 规模化升级带来芯片算力需求提升; 2)国产芯片量产能力和性能在过去两年逐步验证,国产替代加速,特别是对低算力龙头 Mobileye替代进展显著;(3)智驾产业链分工尚未明确,自主品牌半自研半合作模式给芯片厂商入局全套解决方案带来机会,有利于其所获价值量提升。我们看好在 NOA 升级和产业链自主可控背景下国内智驾芯片公司起量,以及搭载中高端芯片的域控公司受益。

空中成像行业专题研究:风起于青萍之末

Q1:空中成像是什么? 空中成像是通过平板透镜从而形成不需要介质承载的实像。空气成像是一种无需介质的成像技术,目前主流的原理包含“逆反射”悬浮、AI板、光线积分和计算光场。主流空中成像由光源+DCT-plate(即负折射平板透镜)+交互模组实现。平板透镜是实现空中成像的核心产品。 Q2:空中成像与全息投影的区别? 与全息投影相比,空中成像技术的优势可从应用原理、介质、关键技术三方面展开。(1)应用原理:全息投影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实现,空中成像则应用光场重构原理实现。(2)介质:全息投影需要介质承载,空中成像无需介质承载(3)关键技术:全息投影先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使之成为一张全息照片,然后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使图像显示出来。空中成像基于微纳结构光场调控基本原理,通过无源光波导阵列器件—负折射平板透镜,精准控制光线的入射、折射和反射,将发散光线在空中重新汇聚。

中小盘&汽车行业2025年度投资策略:Robotaxi已至,自动驾驶风起

自动驾驶的核心阶段是L4级Robotaxi的功能和体验。L4不仅可以打破普通消费者的认知障碍(驾驶位可以不坐人)带来真正的破圈效应,同时L4可以实现商业模式的真正创新(不仅仅只是Robotaxi,自动驾驶实现后新的商业模式才会出现)。特斯拉Cybercab的发布意味着2025-2026年即是美国L4级自动驾驶大规模落地商业化的时间。国内和海外目前的技术差距在一年之内,这也意味着国内真正的L4级自动驾驶已至,投资时点已到。

智能驾驶芯片行业专题报告:智驾芯片行业的春天

Q1:智能驾驶芯片是什么? MCU及SoC是两种典型的计算芯片。MCU是指一种只包含单个CPU(中央处理器)作為处理器的传统电路设计。SoC指片上系统,即一种集成电路设计,将特定应用或功能所需的所有必要组件及子系统集成到单个微芯片,包括将CPU、GPU(图形处理器)、ASIC(专用集成电路)及其他组件集成到单个芯片。SoC凭借计算能力提升、数据传输效率提高、芯片使用量减少、软件升级更灵活等多项优势,已成为汽车芯片设计及应用的 语言学习平台主流趋势。 Q2:智驾SOC芯片的优点与挑战? 

六维力传感器行业专题报告:机器人高壁垒+高价值量+增量方向

六维力传感器是测力维度最高的力传感器。六维力传感器可以标定空间中任意作用点上的力,测力维度最高,适用范围最广,最早源于航空航天产业,后发展到汽车工业和机器人等行业。 技术路线之争:目前多条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包括应变片式(硅应变和金属箔)、电容式、光电式、压电式和电阻式等。评判六维力传感器产品优劣有三大性能指标:串扰、精度和准度。根据核心指标对比,应变式传感器在稳定性、刚度、精度及成本方面表现优秀,是当前主流选择。 技术壁垒几何:六维力传感器生产的技术垒高,相比一维力传感器并非三个扭矩传感器结构的简单叠加关系,而是呈次方式的难度幂增长。六维力传感器的非线性力学特征明显,要考虑多通道信号的温漂、蠕变、交叉干扰、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十分复杂,生产制造厂商需要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具体来看,六维力传感器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 ①传感器的结构解耦设计,②标定检测技术及设备,③控制漂移误差,④生产流程尚未实现自动化,并且流程复杂,生产工艺的差异会直接影响成品的质量。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