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算力行业专题报告:苍穹之上的算力新纪元太空算力站在当前时点,我们继续寻找 AI 基础设施的其他延伸方向。市场聚焦于算力基建中的光模块、交换机等硬件设施,或对 AI 应用的突破充满期待,但未来当算力规模突破临界点时,对能源、空间及散热的底层逻辑或已发生质变。当数据中心电量需求激增、美国电力基建滞后之时,美国Starcloud 千兆瓦级轨道电站与中国“三体计算星座”的实时响应正在昭示:算力战场或许已从地面延伸到苍穹。
人工智能行业专题报告:AI Agent开发平台、模型、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人工智能AI AgentAI Agent是突破指令执行的智能实体,核心是具备代理权,可主动感知、自主决策并执行复杂任务,区别于LLM(知识输出)和传统自动化(规则执行)。在AGI分级中,Agent处于L3智能体阶段,性能等效90%熟练成年人。
汽车行业分析:下一阶段人形机器人如何投资?汽车人形机器人年初以来,人形机器人迎来波澜壮阔的大行情。机器人产业频生催化,汽车零部件擅长于大规模制造、工艺品类齐全,从产品研发上快速进入机器人赛道。当前机器人赛道的成分股三成左右为汽车零部件(申万)公司为主,为了深入研究这一轮行情背后的本质,我们以申万汽零指数为参考指数复盘。
电子行业2025年中报总结:创新百舸争流,AI勇立潮头AIAI催化行业景气向上,自主可控持续推进。2025年1-6月,全球及中国半导体销售额月度数据均保持同比增长,25M6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到599亿美元,同比+20%。从稼动率水来看。2025年初至今,各大晶圆厂稼动率快速攀升,部分已满载甚至超百,同时正稳步推进扩产。需求与稼动率共振向上的趋势有望延续至2025年下半年。与此同时,25H1电子行业面临外部制裁不断升级的挑战,美国加征对华关税、扩大半导体全产业链的限制广度与深度、加大高端芯片对华出口的限制力度,掀起了新一轮对华全面制裁的浪潮,也将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化进程推入新阶。
2025年智能汽车产业研究:颠覆式革新,供给创造需求智能汽车预计当前至明年是汽车高阶智驾技术成熟度、政策法规、用户接受度与商业模式共同突破的窗口,我们建议重视汽车智能化。智能化对汽车行业的改造贯穿产业全链条,核心变革体现在:1)产业逻辑重构:从电动化单一驱动转向智能化核心权重,智能化之于车企将从加分项转变为生存项,城市NOA等智驾体验成为车企突破用户心智获得认可主要途径;2)商业模式颠覆:从一次性硬件销售转变为硬件+软件+服务的持续变现,车企突破高阶智驾后将有机会形成硬件引流+软件订阅+Robotaxi运营的多元业务结构;3)竞争格局分化:从分散混战或转变为头部集中、强者恒强的淘汰赛,具有智能化战略定力和系统性降本能力的头部车企与竞争对手的智能化差距将拉大;4)产品定义革新:从“交通工具”到“AI移动终端”,电动化是半成品,智能化才完成对传统百年燃油车的终极颠覆。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分析:驱动因素、竞争格局、发展趋势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激光雷达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的核心传感器之一,在性能、防干扰和信息量方面优势明显。2024 年激光雷达装机量暴涨,离不开以 NOA 为代表的中高阶智驾需求爆发。激光雷达已从“贵族传感器”变成“10 万级标配”,中国厂商在规模、成本和量产节奏上已领先全球,行业正迎来“量价齐升”的黄金时期。随着成本下行,预计搭载量和渗透率将继续提升。此外,NOA 渗透率逐步提升,Robotaxi 渗透率提升,AEB 强制上车以及自动驾驶政策、商业配套逐步完善都有利于激光雷达未来需求继续爆发,出货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具身智能产业深度研究:具身智能新形态,矿山无人车迈向规模化时代具身智能矿山无人车无人驾驶能够解决矿山智能化转型核心痛点,且矿山运营环境封闭、高度结构化,适合无人驾驶车辆部署。矿山无人驾驶商业模型已经跑通,行业迈入 1 到100 规模化应用阶段,易控智驾、希迪智驾、踏歌智行、中科慧拓等多家初创企业走在商业化前列。
AI+HI系列专题报告:DecompGRNv1,基于线性RNN的端到端模型初探AIHIDecompGRNv1线性RNN端到端随着 LLM 模型对处理序列长度的要求日益严苛,RNN/SSM 模型因其线性推理效率的优势而重返学术前沿。受此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了在端到端量价因子挖掘任务中经典 GRU 网络内部改造的可能性。 我们首先从一个高度简化的线性 RNN 出发,发现在参数量锐减的前提下,其表现足以媲美 GRU 基线,在此基础上,我们延续并拓展了先前“时序-截面”交互的研究思路,设计了全新的 DecompGRN 模型。该模型的核心创新在于将股票间的截面信息直接整合进 RNN 的门控单元,不仅实现了模型逻辑与参数量的双重简化,在综合性能上也超越了基线模型。
智能交互行业分析:AI眼镜的消费升级逻辑与投资机会智能交互AI眼镜AI眼镜行业真正迎来行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始于Meta与Ray-Ban联合推出的第二代智能眼镜。该产品通过在外观设计、功能集成与品牌溢价层面的全面革新,成功实现了主流市场关注度的突破性提升。回溯双方2021年9月发布的首款定价299美元机型,至2023年2月累计出货量仅30万台,月均活跃设备数低至2.7万台,活跃度不足10%。尽管这一初期尝试被视为商业化探索的阶段性挫折,但其为后续产品的迭代优化与渠道拓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