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

优必选研究报告:人形机器人全栈式技术布局,迎接商业化浪潮

优必选研究报告:人形机器人全栈式技术布局,迎接商业化浪潮

优必选自研人形机器人全栈式技术,自主开发双足真人尺寸人形机器人,并推动“仿人大脑”、“仿人小脑”、“高性能肢体”等关键技术群发展。人形机器人是 AI 应用的重要方向,公司抢占行业发展高地,推动商业化进程。工业人形机器人 Walker S2可在工厂完成自主搬运货物等高重复性任务,且通过群脑网络2.0+Co-Agent 构建 AI 双循环实现智能化升级,目前已取得批量订单;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发布 4 个月后在手订单已达百台。公司是人形机器人的领导者和智能服务机器人的领航企业,我们看好产业发展趋势下公司业务的快速成长。
人形机器人系列专题报告:从汽车智驾到机器人,激光雷达的“双轨革命”

人形机器人系列专题报告:从汽车智驾到机器人,激光雷达的“双轨革命”

未来需要关注什么?未来一年内,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法规的落地节奏。北京市已经在今年 4 月起实施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我们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类似法规,推动 L3 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加速规模化应用,这将显著提升单车价值量,利好产业链核心供应商。长期维度,我们认为机器人是更大的增量市场,激光雷达已经成功切入消费级机器人(如割草机器人),未来有望拓展至更多的品类。人形机器人方面,激光雷达逐渐成为人形机器人标配。根据我们此前的预计,乐观情况下 2035 年人形机器人出货超 1,000 万台,激光雷达搭载同步提升。
世界互联网大会&联通:2025人形机器人应用与发展前瞻报告

世界互联网大会&联通:2025人形机器人应用与发展前瞻报告

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前沿范式,正成为智能技术突破虚拟边界的关键支点。人形机器人打破传统人工智能的"离身认知"局限,通过独特的“人形”设计,使人工智能系统能够无缝适应人类工作与生活环境,熟练操作为人类设计的工具与设备,实现从纯粹信息处理到与物理世界通用交互的本质跨越,为人工智能提供了理解和改造物理世界的最佳“身体”,进而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我们将聚焦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前瞻和最新趋势,深度洞察这一技术的应用探索与未来图景,希望可以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恒帅股份研究报告:汽车微电机核心企业,有望切入人形机器人电机领域

恒帅股份研究报告:汽车微电机核心企业,有望切入人形机器人电机领域

汽车电动化提速,公司微电机需求增长。中高端新能源汽车的微电机单车平均用量显著高于燃油车,根据 QYResearch 预测, 2031 年全球汽车微电机市场规模达 204 亿美元。公司汽车相关产品主要集中于“四门两盖”的汽车车身领域,并已在隐形门把手和充电小门领域实现“电机+执行器”的产品拓展,未来有望在更多的应用场景上发掘“1+N”的产品开拓机会。
杭叉集团研究报告:中国叉车龙头价值重塑,无人车、人形机器人打开成长空间

杭叉集团研究报告:中国叉车龙头价值重塑,无人车、人形机器人打开成长空间

杭叉集团:中国叉车龙头受益无人车、机器人,控股子公司拟收购浙江国自机器人 1、无人车:公司无人叉车收入高速增长,无人化有望打开叉车业务成长空间。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 AGV 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达 80%以上。 2、人形机器人:公司积极研发人形智能物流机器人,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3、智能物流系统:据公司 2024 年年报,公司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合同金额首次突破10 亿元,成功中标快消品、零售、汽车、轮胎等全球顶级公司项目订单。 4、控股子公司拟收购国自机器人:7 月 7 日晚公司公告,杭叉集团控股子公司杭叉智能拟以增资扩股方式收购浙江国自机器人 99.23%股份。浙江国自机器人是我国移动机器人领先企业,2024 年营收 3.34 亿元,归母净利润 6636 万元。浙江国自机器人2025 年、2026 年、2027 年拟实现净利润承诺数为 1292 万、2601 万、4815 万元。
人形机器人从概念到量产,核心零部件机遇梳理

人形机器人从概念到量产,核心零部件机遇梳理

政策叠加资金推动人形机器人加速落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被列为未来产业培育的重点方向,成为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国内外巨头纷纷投资入局,为人形机器人领域注入了大量资金与资源,资金与政策推动加速行业的技术进步与成熟,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和变革机遇。
隆盛科技研究报告:EGR与电机铁芯龙头,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隆盛科技研究报告:EGR与电机铁芯龙头,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公司围绕汽车发动机及电机部件,主营 EGR 系统、新能源电机部件及精密结构件三大板块,深度合作赛力斯、特斯拉、博世等头部客户。2024 年营收 23.97亿元,同比增长 31%;归母净利润 2.24 亿元,同比增长 53%。公司依托精密制造技术积累,战略布局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形成“汽车+机器人”双驱动。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