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

宇树科技专题报告:吹响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的号角

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的契机。1)价值重估的基础:健全的工业门类、高涨的科技投入、庞大的人才基础和全球化的市场潜力。2)对标电动车产业发展路径,国产品牌从跟随者到引领者:按纯电动车口径统计,比亚迪份额2024年仅比特斯拉低1.1%;按新能源车口径统计,比亚迪2024年份额(25.3%)超越特斯拉(11.8%)。3)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终局展望: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补齐国内软件短板,以及凭借冠绝全球的硬件制造实力,国产人形机器人必将制霸全球。作为具身智能引领者,宇数科技有望引领全球AGI产业的发展。

锂电设备行业专题报告:机器人业务打开锂电精密加工企业成长空间

众多厂商布局人形机器人业务,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落地在即。2021 年 8 月特斯拉发布 Optimus 机器人后,产业链快速发展,海外厂商波士顿动力、Figure,国内宇树科技、智元、傅利叶、小米等公司均已公布机器人产品。2025 年 1 月马斯克表示 Optimus 将在 2025 年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到 2026 年 Optimus产量将增加 10 倍,目标生产 5~10 万个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有望在 2025年迎来高速发展。

机器人灵巧手行业研究:机器人对外交互的核心硬件模块,新变化孕育新机会

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的重要硬件模块,集成化、多自由度发展,或随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打开百亿市场。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对外交互的重要窗口,其硬件模块包括驱动系统、传动系统及感知系统。类似人手的灵巧手架构更适应人类生活/工作环境,在数据易得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更具优势。灵巧手诞生自 20 世纪 70 年代,回顾其发展历程,其发展趋势是在小体积/重量、低成本、耐用可靠的边界条件下追求【灵活性、抓握力、精度】的提升。特斯拉 Gen3 灵巧手自由度翻倍至 22,预计或采用【电机+丝杠】或【电机+减速器+丝杠】方案。经测算,在百万台销量下,灵巧手市场空间将达近 430 亿元。

震裕科技研究报告:精密结构到精密传动,稳步进军机器人市场新锐

技术优势积累深厚,业务发展势头强劲。震裕科技主营业务包括精密级进冲压模具及下游精密结构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精密级进冲压模具方面,公司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完整的制造体系,能够为家用电器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等提供用于生产电池结构件、电机铁芯等关键部件的模具;精密结构件方面,公司以模具为依托,主要生产电机铁芯结构件和动力锂电池精密结构件,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广泛应用。凭借先进技术优势与多年经验积累,公司持续深化在精密级进冲压模具及下游精密结构件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市场地位。

兆威机电研究报告:微型传动领域龙头企业,布局灵巧手电机打开成长空间

兆威机电成立于 2001 年,深耕微型传动领域已有 20 余年。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微型传动系统与精密零部件,产品可应用于汽车电子、医疗个护、工业自动化、智能消费、通信、人形机器人等领域。2020-2023 年公司整体收入规模稳定在 11-12 亿元上下,2024Q1-Q3 公司实现营收 10.57 亿元,同比+30%,主要系汽车电子下游需求良好;2021-2023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从 1.48 亿元稳步增长至 1.80 亿元,盈利能力有所改善。毛利率方面,2021-2023 年综合毛利率维持在 29%上下,2024Q1-Q3 毛利率提升至 31.6%,主要系微型传动系统毛利率有所回升。费用端方面,近年来公司费用率管控稳定,研发费用率保持在 10%以上,研发投入持续加码。

汽车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出海+国产替代推动发展,智驾+机器人打开新增量

全球化:国内市场集中度提升,出海市场空间广阔。1)国内:随头部车企市占率提升+地区推出扶持政策,零部件产业链呈现向头部集中、区域集中等特点。2)海外:海外市场空间广((欧美乘用车市场合计占比 28%)+客户需求迫切(海外车企盈利能力差,降本需求迫切+国内车企海外建厂,具备就近配套需求)+竞争格局好(海外零部件企业盈利差,资本开支压力大),国内零部件企业具备高效管理+自动化生产+成本低+响应更快速等优势,开拓海外市场有望拉动业绩继续高增长,目前出海建厂主要集中在墨西哥、东南亚地区。

双环传动研究报告:传动齿轮领先者,机器人减速器开拓新空间

40 余年深耕,成就全球精密齿轮传动领先供应商。公司 1980 年以摩托车齿轮起家,历经 40 余年发展,目前产品已拓展至燃油车手动/自动变速箱齿轮、新能源 DHT/纯电减速器齿轮、商用车 AMT 齿轮、智能执行机构配件及机器人减速器等 8 大业务板块,自上市以来,公司营收从 2010 年的 8.4 亿元增长至2023 年的 81 亿元,CAGR 19%,归母净利从 1.3 亿元增长至 8.2 亿元,CAGR15%。

机器人行业2025年度策略:算力提效、全球共振、产品迭代

我们在23年6月发布报告《人形机器人:AI赋能下空间可期,看好特斯拉供应链》,当前时间点我们对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观点是:全球共振,多点开花。投资思路上,分为两大类:1)选客户:不仅仅是特斯拉,还有英伟达、以及国内以华为为代表车企入局;2)选产品:看好产品迭代方向的六维力和灵巧手。从人形机器人本体和软件出发,我们将市场上的终端公司分为三类:1)特斯拉;2)英伟达;3)以华为为代表的国内具身智能。

国内机器人行业梳理:量产元年,百家争鸣

产业明显提速,差异化渐显,短期工业场景有望率先落地,长期空间广阔。1)产业在加速: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产业联盟&基金纷纷成立,融资数量大幅增长,推动产业形成“资金—技术—产品”闭环。2)差异化渐显:国内机器人在上下肢、视觉等硬件方案及模型路线等软件层面存在差异化且仍未收敛。3)短期爆发在即,长期空间广阔:应用环节较为明确为汽车、3C行业,有望率先起量,逐步延伸至其他制造业及搬运、零售等服务业,有望于2030年走进家庭。据测算,预计2030/2035年机器人新增需求达178/994万台。随大脑逐步完善及场景拓宽,关节数增加,线性关节逐步渗透,灵巧手收敛至五指方案,我们测算2035年大批量生产后,单体执行器价值量约6万元,旋转/线性执行器市场空间达2130/4031亿元。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