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

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深度报告:智能驾驶方兴未艾,国产智驾SoC芯片供应商突围在即

智能驾驶 SoC 是智能驾驶汽车的关键 “中枢大脑”,L2 级智能驾驶已成主流,L3 级正在落地,汽车智能电动化使车用 SoC 芯片成为趋势,市场规模有望达千亿。2028 年全球和中国的 ADAS SoC 市场预计达 925 亿和 496 亿元,2030 年全球和中国的 ADS SoC 市场预计达 454 亿和 257 亿元。 该赛道主要参与者有英伟达、Mobileye、高通、华为、地平线、黑芝麻智能、芯擎科技、辉羲智能等,英伟达提供完整解决方案,Mobileye 走向高阶智驾,高通主打高集成低成本,华为提供系统化方案,地平线以特定技术平台提供智能驾驶方案,黑芝麻智能专注视觉感知与自主 IP 芯片研发,芯擎科技致力于汽车电子芯片整体方案,辉羲智能打造车载智能计算平台。

汽车智能驾驶专题报告:Robotaxi商业化加速,高阶智驾未来已来

Robotaxi 指的是由自动驾驶技术来驱动的车辆,它无需驾驶员操作,主要通过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完成行驶、导航以及决策等操作。从 L4 级别自动驾驶的技术实现难度来考量,Robotaxi 是难度最高的适用于复杂环境的乘用车。Robotaxi 有着显著的优势,比如能够大幅提高交通安全性、价格稳定且更低、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等。 为什么 Robotaxi 在当下发展呢?原因如下:(1)L2 + 高阶智能驾驶在消费者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提高,这为 Robotaxi 的用户培养奠定了基础。(2)智能驾驶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国内外 Robotaxi 的发展也在持续推进。(3)“车路云” 一体化建设会加快 Robotaxi 的商业化进程,从而共同实现更安全、更高阶的智能驾驶。

汽车行业智能驾驶专题报告:端到端革命开启,强者愈强时代即将来临

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成为汽车行业新趋势。众多头部厂商加速迭代端到端智驾技术,如特斯拉的 FSD V12 系统。这种技术直接从传感器信息输入到控制命令输出映射,简化了传统自动驾驶系统的复杂模块。它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一方面提升了系统响应速度和泛化能力,能更快速做出决策,适应各种复杂驾驶场景;另一方面降低了开发成本和复杂性,减少了模块间的耦合性。 领先的智能驾驶企业拥有大量高质量驾驶数据,涵盖不同路况、天气和交通场景下的车辆传感器及驾驶员行为数据等。这些数据是训练和优化智能驾驶模型的关键,企业可借此不断改进算法,提升系统性能和准确性。而新进入者在数据积累上相对困难,难以在短时间内追赶。

经纬恒润研究报告:前瞻高强度研发,智驾放量可期

1、经纬恒润成立于2003年,聚焦三大核心业务,分别是电子产品、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以及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业务。2023年公司全年实现营收46.78亿元,同比+16.3%;归母净利润-2.17亿元,同比-192.17%,主要系研发增大影响。 2、前瞻布局中央计算平台,智驾域控放量可期。公司加大对中央计算平台和区域控制器等相关产品的研发投入,满足多家整车厂在车控域上的定制化需求;智能驾驶产品覆盖智能传感器、行泊一体和高级别自动驾驶控制器,满足客户不同需求;底盘域控制器已经配套多个车型。

Robotaxi商业化情况分析专题报告

萝卜快跑目前为国内Robotaxi商业化进展最快的厂商,预计今年底可在武汉实现盈亏平衡。萝卜快跑目前已在国内12城开展Robotaxi运营服务,其中包括6个全无人Robotaxi运营城市。在进展最快的武汉市,单车日均行驶里程达到300公里、收费约为1.78元/公里,日均收入约为534元;而随着成本较低的第六代无人车量产并逐步投入运营,叠加规模效应拉动人力成本下降,日均成本有望持续改善。公司预计年底可在武汉实现盈亏平衡、明年可全面进入盈利期。 国内Robotaxi企业主要分为自动驾驶互联网厂商及传统厂商两类,目前自动驾驶互联网厂商进展较为领先。从落地城市及测试里程来看,以萝卜快跑、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为代表的互联网厂商商业化进展较为领先;而如T3出行及长安/东风/一汽、如祺出行及广汽集团、曹操出行及吉利汽车等传统厂商路测开启较晚,但积极寻求自动驾驶方案商合作以推进Robotaxi商业化进程。

汽车行业专题报告:智能驾驶将驶向何方?

技术发展与政策支持驱动智能驾驶进入新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智能驾驶正逐步进入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共享化和无人化是未来交通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高阶智能驾驶与共享出行的融合进化将极大提升车辆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在安全性方面,智能驾驶车辆在执行常规驾驶任务时表现出更高的安全性和更低的事故率。在效率方面,全局维度的优化使得车型使用时长和使用效率全面提升。国内智能驾驶的发展环境尤为优越,政策支持力度大,测试权限和范围不断开放,同时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支付意愿也较高,为智能驾驶的落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智能驾驶专题报告:Robotaxi元年已至,端到端有望加速商业闭环

近期,四部门发布《进入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联合体基本信息》,此次试点落地标志着自动驾驶将走通生产、销售和上路的全流程,使L3/L4 的量产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和允许。在《试点》发布以前,政府、车企、自动驾驶公司推动 Robotaxi 意愿不一,制约了产业整体进程,而《试点》发布后,三方联合形成参与主体,利益和责任得到平衡。未来Robotaxi 有望进入量产阶段,整车成本的下降有望推动 Robotaxi 盈利进程的加快。但目前 Robotaxi 仍处于点对点运营模式,而 Robotaxi 若要实现商业闭环需要更大规模的车辆部署,端到端望成为 Robotaxi 大规模部署的关键。

智能驾驶行业研究: 技术视角24年是整车智驾元年, 平价智驾有望催生投资新趋势

在当前汽车行业的变革中,整车厂的智能化能力已被提升至与市场需求精准把控能力同等关键的战略高度,共同构成了车企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支柱。这一排序的背后,是电动化趋势逐步趋同而智能化差异日益凸显的市场格局。 电动化进程回顾: 电动化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进而促使产品售价下探至主流市场(如20万人民币价格区间),并确保产品能够切实解决消费者痛点,实现规模化销售。特斯拉与比亚迪的成功案例尤为显著:特斯拉通过上海工厂投产及M3车型的价格下调,结合其强大的科技属性,实现了市场突破;而比亚迪则凭借刀片电池与DMi技术的成本优化,以及解决电池安全与馈电油耗等关键问题,赢得了市场青睐。

Robotaxi专题报告:面向未来出行

商业化路径分为轻资产平台型和重资产运营型两种模式:从投资回报的角度,重资产>轻资产;从进入壁垒的角度,牌照>技术>资产投入 Robotaxi厂商可基于robotaxi技术积累向L4或L3以下场景延伸,但在向L3及以下人机共驾的量产方案延伸时,仍需考虑方案的技术路线变化、技术方案的量产性价比以及从甲方到乙方的角色转型等多方面的挑战 现有网约车保有量高,但单车营收能力弱于传统出租车。从robotaxi市场空间来看,若仅考虑每年网约车增量市场,根据我们的单车模型(日均接单20单的情况下),每辆robotaxi单日营收可达558元,则:在1%渗透率情况下,单年新增营收金额约9.2亿元;在10%渗透率情况下,单年新增营收金额约91.7亿元

智能汽车行业专题报告:体验为先,高阶智驾落地进行时

车企逐鹿城市 NOA,体验是提高功能渗透率的核心 自动驾驶大势所趋,小鹏、蔚来、理想、小米等新势力,长安、赛力斯、江淮、北汽等华为系以及吉利、上汽、长城、广汽等传统车企纷纷入场,竞相推出自家城市 NOA 方案,城市 NOA 正从“0-1”步向“1-10”。提高城市 NOA 渗透率,关键是提高消费者的付费意愿,而付费意愿与城市 NOA 所能提供的体验密切相关——用户愿意为体验良好的功能买单。为了探明各家车企自动驾驶体验情况,我们在 4-6 月密集地进行了自动驾驶路侧测试,首轮选取 8 家自动驾驶水平领先车企的相关车型,地点覆盖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纽约五大城市,系统地记录了测试中的场景数据,以反映城市 NOA 功能的真实使用体验。

无人驾驶出租车专题报告:Robotaxi加速快跑,智能驾驶持续推进

加速快跑,智能驾驶持续推进。无人驾驶出租车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认知程度,里程积累也有助于技术方案完善和迭代;其面临的潜在市场空间广阔,初期受制于成本和技术等因素,中期维度随着成本下降、技术迭代,智能驾驶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 国内网约车+出租车市场估算超过千亿规模,潜在市场广阔。截至 2023年底我国网约车+出租车数量超过 400 万辆,参照滴滴出行的日均订单金额及单笔订单均价估算,2023 年我国网约车和出租车的市场规模接近 3000 亿元。从滴滴出行 2020 年数据看,网约车平台主要成本为司机成本、乘客补贴、营运成本等。

速腾聚创研究报告:迅速腾飞的激光雷达巨头-聚智驾之势,创感知先河

激光雷达全球领军企业,坐拥全栈式解决方案能力。公司以自研机器人激光雷达起家,切入车规级市场,拥有从硬件到软件全栈式激光雷达解决方案。2023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2 亿元,同比增长 111.2%,实现经调整净亏损 4.3 亿元(净利润受到股份支付与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等非现金性项目影响约 38.5 亿元),同比减亏 22.9%。公司于 2024 年 1 月 5 日 IPO,募集资金约 8.77 亿港元,发行价为 43 港元。 车载激光雷达不易替代、渗透率低、空间大,具有成本优势的厂商更具竞争力、产品价格有望触底回升。激光雷达在对信息精度与安全性要求苛刻的 ADAS 中具备不可替代性,我们预计远期伴随自动驾驶普及率提升,2026 年我国市场规模有望达 103 亿元,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 114 亿元。公司在销售收入、定点订单、SOP(25 款车型)等方面是世界 TOP 级激光雷达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且具备成本优势,预计未来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