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第13页

AI大模型创业格局报告

AI 大模型创业格局报告通常会分析当前 AI 大模型创业领域的多方面情况,包括创业公司在模型研发上的进展,如研发历程、模型能力、架构特色及性能表现等;应用层面的探索,涵盖应用场景、应用矩阵、特色应用及用户数据等;融资状况,涉及各创业公司的历次融资时间、轮次、金额、估值及投资机构;还有团队构成,包括核心团队成员的教育背景、学术影响力、工作履历等。整体而言,AI大模型创业格局呈现出竞争激烈但机遇众多的态势,创业公司在与巨头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在垂直领域和特定应用场景上发力,未来有望在 AI 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国内出现了如智谱 AI、minimax、阶跃星辰等具有竞争力的创业公司。

智能眼镜行业分析:AI引领应用侧创新,智能眼镜迎新机遇

智能眼镜是可穿戴市场的下一片蓝海:全球可穿戴产品市场维持增长趋势,TWS 耳机与智能手表已完成了快速增长,智能眼镜品类目前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有望成为可穿戴产品的下一片蓝海。雷朋-Meta 联名款眼镜发售首个季度销量超 30 万,发售两个季度销量超百万,成为智能眼镜品类的首个爆款产品。从产品力的角度分析,时尚的外观+舒适的佩戴体验是眼镜品类的基础,第一视角拍摄+AI 功能抬高了产品发展天花板。 AR 眼镜是智能眼镜品类进化的下一个方向:当前的智能眼镜品类具备多模态输入与语音输出能力,AR 眼镜则增加了光学显示功能,增添了多模态输出能力。Meta 作为行业巨头已在 VR 眼镜初步证明了其竞争力,而后续在消费级 AR 眼镜的布局有望推动整个行业销量再上一个平台。从技术层看,反射光波导有望首次迎来大批量量产,带来显示效果的提升,实现对行业发展的再次助力。

通信行业专题研究:AI新动能拉动行业23Q4反转后逐个季度加速增长

从营业收入看,通信设备 24Q1 和 24Q2 营收分别同比增长 5.9%和 8.7%,行业自 21 年Q1 开始增速下滑后,已连续 10 个季度增速呈下降趋势,直到 23Q3 负增长,但是从 23Q4开始反转恢复增长 3%,并且 24 年 Q1 和 Q2 加速增长,反映行业新旧动能切换——AI 成为行业增长新引擎,预计趋势有望延续。从净利润来看,通信设备整体 24H1 净利同比增长 8%,扭转 23Q3 的-16%下滑。

谷歌研究报告:AI筑牢搜索壁垒,云业务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搜索壁垒牢固,Gen AI 赋能搜索和广告增长 谷歌通过 Chrome 浏览器和 Android 系统,实现了对桌面端和移动端两种主要搜索渠道的把控,搜索市占率高,壁垒牢固。在桌面端,谷歌搜索自 2023 年以来受到了来自微软的挑战,微软通过在 New Bing中集成 Copilot AI 助手,分走了一部分谷歌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在移动端,由于 Bing 的市占率远低于其在桌面端的市占率,谷歌搜索的统治地位没有受到影响。面对微软 Copilot+Edge 对搜索市场的冲击,谷歌也开始用生成式 AI 赋能搜索,推出 Gen AI+搜索功能 SGE(生成式搜索体验)和 AI 概览,加速 Gen AI 与搜索相关产品融合,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有望提升单次搜索带来的价值。同时,谷歌也利用AI 驱动广告创新,推出 Gen AI 赋能的广告工具,有望提升广告投效和转化率。

电子行业散热专题:AI时代散热大有可为

1、散热性能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电子产品运行的稳定性及可靠性。电子元器件故障发生率随工作温度的提高呈指数增长,温度每升高10℃,系统可靠性降低50%。因此,电子电气产品的导热、散热能力强弱是影响产品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电子产品主流散热方式主要包括人工合成石墨散热膜、导热凝胶、热管、均热板、散热片、风扇、液冷等。 2、人工合成石墨导热材料的兴起源于消费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2011年开始大规模应用于智能手机,随后应用领域逐步拓展至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面板、汽车电子、通信基站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分布。石墨导热材料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辅材料,包括原材料聚酰亚胺薄膜,以及保护膜、离型膜、单/双面胶、惰性气体等辅料,碳化炉、石墨化炉、压延机、模切机等主要生产设备。根据QY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热管理材料市场为115.80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全球热管理材料市场将达到139.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2%。根据Yole预测,2018年全球手机散热市场规模为14.20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5.80亿美元,比2021年增加了35.61%。2019年至2022年全球手机散热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9.72%。

电子行业专题研究报告:Scaling law依然有效,自研AI芯片后劲十足

Scaling law 依然有效,AI 自研应需而生。ChatGPT 掀起新一轮 AI 产业浪潮,预训练测 Scaling law 仍然有效,推理侧 Scaling law 刚崭露头角,AI 算力有望维持高增长。全球科技龙头纷纷想抓住此轮 AI 浪潮的发展机遇,资本开支快速增长,但 AI 投入尚未得到明显回报,置身于是否加码 AI 投资的两难境地,自研 AI 芯片具备降本增效、提高自身竞争力等优势,AI 自研应需而生。 英伟达深耕 AI 产业十多载,在 GPU/网络/软件三方面筑建深厚壁垒。英伟达抓住以深度学习、大模型为核心技术的 AI 技术变革机遇,针对 AI 模型的大规模并行计算需求,在 GPU、高速互连领域深度布局。其中,单 GPU 节点算力凭借着在结构、核心数等方面进行能力提升,过往 8 年内算力增长超千倍;在高速互连领域,英伟达在片间、Scale Up 和 Scale Out 网络域均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这些努力最终促使英伟达在 AI 系统领域构建了深厚的护城河。若想取代甚至超越英伟达需要在 AI 加速器、高速互连等多方面取得突破。

机器人行业灵巧手专题报告: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的关键

灵巧手结构精密复杂,真实人手的单手自由度是21个,机器人的灵巧手会根据特定场景简化功能,平衡成本和自由度的关系,目前特斯拉机器人单手自由度仅11个。灵巧手的性能和成本受其三大核心组件—驱动、传动和传感装置的共同影响。 灵巧手有多种驱动路线,差异主要体现在驱动形式和传动形式。驱动源是影响灵巧手体积和重量的重要因素,灵巧手模组的驱动方式包括电机驱动、气压驱动、液压驱动和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灵巧手的操作稳定性和灵活性指标主要取决于传动系统,传动模式包括连杆传动、腱绳传动、齿轮传动等。特斯拉目前驱动方案采用的空心杯+行星减速箱+编码器+驱动器+传感器的结构,传动方案采用的是金属腱绳+蜗轮蜗杆传动的结构。

AR行业专题报告:AI加AR,重构智能可穿戴

AI 大模型赋能推动 AR 眼镜智能升级,光波导与 MicroLED 带来更优视觉体验,芯片和感知交互传感器持续向轻量化、高性能迭代。AR 行业即将步入高速发展期,相关供应链有望深度受益,推荐水晶光电、歌尔股份、龙旗科技、恒玄科技。 AR 迎来高速发展,AI 赋能驱动智能跃升。AI 大模型加持的 AR 终端能多方面提升用户体验,如增强对象识别追踪、提供个性化体验、实现实时空间映射互动及优化性能效率等。据 Statista 数据,受益于光学显示技术突破和 AI 赋能,2024 - 2027 年全球 AR 硬件出货量将从 86 万件增长至 641 万件,CAGR 达 95.3%,2024 - 2029 年 AR 硬件市场规模将从 63 亿美元增长至 118 亿美元。Meta、Google 等科技巨头积极推动 AI + AR 眼镜落地,Meta 首款 AI 加持的 AR 眼镜有望在 Meta Connect 2024 大会亮相。国内雷鸟创新等 AR 厂商加速部署语音助手、辅助翻译等 AI 功能并推进 AR 生态建设。随着 AI 大模型发展,AR 内容生态问题有望改善,推动行业前行。

通富微电研究报告:AI大时代先进封装核心供应商

根据芯思想研究院统计,2023 年公司是全球第四大、中国大陆第二大的半导体封测厂商,服务于 AMD、恩智浦、意法半导体等多家海内外半导体巨头。公司是 AMD 最大的封测供应商,占其订单总数的 80%以上。AMD 是算力芯片和 AI PC 处理器行业的核心参与者之一,公司作为AMD 及其他全球龙头客户的核心供应商,有望受益于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人形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黎明破晓,AI归宿

人形机器人:行则将至,量产可期。人形机器人是AI技术落地物理世界的优质载体,近两年通用大模型的发展赋予人形机器人强大的泛化能力,产业进入商业化落地的初级阶段,特斯拉、Open AI、英伟达、三星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局抢占行业高地。以特斯拉为例,马斯克于2021年提出人形机器人概念机Tesla Bot,2022年推出原型机Optimus,2023年12月推出Optimus-Gen2,相比一代进化显著,感知、大脑、运控能力明显提升。伴随特斯拉Optimus落地,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步入量产元年,其应用场景有望经历“汽车工厂应用—制造业开始全面渗透铺开—成熟后走进千家万户”三个阶段。据我们测算,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需求有望达200万台,对应市场空间超5700亿元。

云计算行业2024半年报回顾:云模式具备增长韧性,AI商业化持续推进

业绩回顾:云软件收入增长较为平淡,云硬件利润率出现下滑。 2024 年上半年,观测到的云软件行业整体收入增速为 5%,利润处于缩亏状态;云硬件行业整体收入增速达 17%,利润增速为 7%,后续需关注人工智能为行业带来的拉动作用。2024 年上半年,计算机行业的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 7% 和下降 21%,云软件的收入增速基本与行业相近,纯软件模式下季度性利润差异明显;硬件方面收入端增速较高,但由于下游阶段性集中度较高,导致毛利率承压。 盈利拐点:云计算转型的 “阵痛” 进入后期,云收入增速普遍快于整体收入增速。主要公司的云业务收入均保持同比高增速,已步入盈利拐点。各公司云收入的同比增速普遍高于整体业务增速,多家公司云收入占比超过 80%,云转型已进入收效阶段,后续在景气度回升后,有望开始释放利润。

软件行业专题报告:AI算力软件生态,难以突破吗?

2024 年下半年,国内 AI 芯片厂商的产品迎来密集迭代,软件生态成为核心竞争要素之一。在国产厂商中,兼容 CUDA 路线的海光信息以及自成体系路线的华为昇腾进展最快,用户使用体验良好,其新产品有望更快实现放量。 原因及逻辑: AI 开发框架方面:Pytorch 和 Tensorflow 呈双寡头格局,并且逐渐与 AI 芯片解耦。 GPU 编程平台方面:在训练端,每家 AI 芯片都拥有自己的 GPU 编程平台软件。其中,英伟达的 CUDA 具有先发优势,构建起了一定的生态壁垒。其他厂商与英伟达竞争主要采用两类方式:一是兼容英伟达 CUDA,典型代表为 AMD 和海光信息;二是自成体系,以华为昇腾、寒武纪为代表。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