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 第5页

汽车行业出口专题报告:不畏风险与挑战,只缘出海正当时

中国汽车出海表现优异,中国品牌海外市场销量有望超过250万辆。1)中国汽车产业优势突出,基本实现全产业链覆盖,产业链具有一定韧性,受外界冲击影响可控且能实现快速修复;规模化以及快速响应等特点也使得中国汽车成本可控、性价比优势明显。2)2023年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4年以来出口依然保持较快增长,24H1累计出口293万辆,同比+25.3%,根据测算,24年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实际销量有望达257.7万辆,同比+12.1%。3)2023年以来国家各部委、地方多次提到“汽车出口”,政策端培育汽车出口的意图未变,中国汽车出海有望在政策扶持下持续快速发展。

新能源汽车及锂电行业专题分析:日韩新能源车&锂电市场易守难攻,本土品牌国民情怀度较高,我国相关企业或可借鉴其出海经验

日韩本土品牌国民地位稳固,当地消费者对外来车企接受度较低。日韩汽车产业的发展深受民族品牌情结的影响,这种情结源自于对本土车企长期积累的信任与忠诚。日本车企如丰田、本田、日产凭借其精良的制造工艺和创新技术,赢得了国内消费者的青睐,而韩国的现代和起亚则通过政府的扶持和市场培育在本土市场占据了稳固的地位。这种深入人心的民族品牌情结,加之政府对本土产业的保护政策,共同构筑了对外来汽车企业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外来车企若想在日韩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必须面对本土品牌的强烈竞争同时克服消费者因长期品牌偏好而形成的固有认知挑战。

汽车行业专题:自主品牌乘用车扬帆出海,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全球汽车销量波动增长,市场整体格局未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和美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印度和日本也保持较大的市场份额。乘用车市场中轿车和 SUV 是主力车型,SUV 为增长变量。新能源车型稳步渗透,2023 年占比达 16%。汽车主力市场中,日系车全球化布局规模凸显;印度、日本前五大品牌集中度较高,德国、美国次之,本土品牌均占有相当份额。中国由于汽车市场容量大,而汽车工业发展较晚,品牌集中度低,自主品牌销量日渐增长。

东南亚汽车市场展望:乘新能源之势,展中国车之翅

一、东盟汽车市场现状 近年来,东盟汽车年销量稳定在 300 - 350 万辆的规模。以 2023 年为例,重点市场的合计销量为 336.9 万辆,其中印尼销售 100.6 万辆,泰国 84.1 万辆,马来西亚 80.0 万辆。 在需求结构方面,较为多元化。2023 年轿车和 SUV 合计占比 48%,MPV 和皮卡的需求比例也较高,分别为 16%和 13%。 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是主要的汽车生产国,2023 年三国汽车产量合计占比达 98%。而且东盟国家的总体产销比约为 121%,已成为汽车输出基地。

叉车行业专题分析:出海空间广阔,锂电池+智能化有望重塑世界新格局

叉车下游应用广泛,周期性特征较弱。叉车设备主要用于堆垛货物,搬运能力高效,可显著降低工作量。作为工程机械装备的一个分支,叉车下游应用广泛,主要涵盖物流仓储、食品饮料、电气机械、汽车制造、批发零售等众多领域,其中制造业需求占比约40%,物流转运类需求占比约14%;因此,相较于传统工程机械,叉车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影响较小,周期波动性特征相对较弱。 叉车全球市场广阔,海外巨头份额较大。叉车全球销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3-2023年叉车的销售量从98.88万台上升至210.15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7.83%。2022年丰田工业、凯傲集团、永恒力集团占据行业前三,共占主要市场份额达50%以上。国外企业起步较早,以经营高端产品为主,市场占有率较高。全球所有叉车公司收入共计4139.06亿元,国内安徽合力和杭叉集团市场合计占比仅为7.79%,海外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汽车行业专题研究:中国自主欧洲远航,展望三倍增长空间

欧洲乘用车市场需求总量稳定,受经济水平影响西欧国家汽车消费强于中&东欧国家。 据 MarkLines,2004-2023 年欧洲总体乘用车市场上限稳定在 1800 万辆左右,其中西欧地区经济较发达,乘用车销量远高于中&东欧地区。欧洲市场消费偏好与我国有较大差异,按车型结构:小车/两厢车备受欢迎,各品牌均有经典车型。按品牌结构:欧系品牌拥有绝对优势,外来品牌中日系、韩系表现良好。其中汽车工业较发达的德、法、意三国本土品牌影响力强;英国、挪威、西班牙等其他无强势本土品牌的国家,外来品牌发展较顺利。按动力形式结构:欧洲新能源车渗透率受政策影响存在较大地区差异。西欧对新能源车接受程度较高,据 Marklines 数据,2023 年西欧新能源渗透率达 24%,其中挪威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达到 90%,德、法、英三国新能源渗透率均超过 20%,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政府支持力度较小,新能源渗透率处于较低水平;中&东欧则仍是偏爱燃油车,新能源渗透率仅有 3.5%。

威迈斯研究报告:受益于电动化趋势,快充和出海打开成长空间

(1)随着产品向集成化+高压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以及电动化持续渗透,行业有望量价齐升。24-26 年,预计全球/ 中国车载电源产品市场规模CAGR 分别为 16.2%/ 18.0%。(2)车载电源:具备成本优势,高压化和出海铸就成长。公司是车载电源第三方龙头供应商,据 NE 时代数据统计,23 年公司 OBC 市占率 18.8%。21-23 年,公司车载电源集成产品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2-6pp,具备成本优势。800V 车载电源集成产品已实现量产供货,20-23年海外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快充和出海是公司未来的重要增长点。(3)协同与互补业务:产品矩阵布局完善,业务初步放量。电驱协同电源集成化趋势,液冷模块弥补直流充电市场缺位,EVCC针对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前瞻布局无线充电类项目,各业务板块实现协同互补发展。

机械行业专题报告:从出口到出海,工程机械全球化的空间在哪里?

国际化是工程机械企业崛起的必由之路,本土企业出海仍有空间。2020年以来,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周期性收缩,欧美市场持续扩张,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出海加速。2023 年,中国 TOP4 工程机械企业合计海外营收为 1102 亿元,相较于 2020 年翻了四倍,海外收入占比增加至 46%。然而,放眼全球,小松、日立等企业海外收入占比约 90%,日系企业在国内增速放缓后需求由内转外,带动工程机械走向全球;若以绝对额计算,23 年小松工程机械(含矿机)的海外营收约 225 亿美元(约 1576亿元),超过国内 TOP4 之和,本土企业出海依然任重道远。

比亚迪出海专题分析:欧洲放量路径几何?

比亚迪欧洲市场放量路径探析:从HEV到BEV的精准布局 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放量路径,我们预见将遵循一条清晰且高效的替代策略。首先,比亚迪将瞄准HEV(尤其是日系主导的强混及欧系、日系轻混)与MHEV市场,这些领域市场需求旺盛且贸易壁垒相对较低;随后,将渗透至经济性较弱的PHEV市场(格局分散)及关税较高的BEV市场(主要集中于美系、欧系品牌);最终,挑战本土保护强烈的传统燃油车市场。这一路径的设定,深植于对渗透率、竞争格局与经济性的深刻洞察。 一、渗透率提升:HEV引领市场趋势

零跑汽车研究报告:厚积薄发,轻资产出海加速推进

零跑汽车,自2015年由大华股份的杰出创始人朱江明先生匠心创立以来,凭借其创始团队深厚的电子技术底蕴与前瞻性的管理理念,成功实现了核心三电(电池、电机、电控)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与生产,不仅构建了坚实的技术壁垒,还显著降低了成本,奠定了市场竞争的坚实基础。在当前国内经济型智能电动车市场的广阔蓝海中,零跑汽车凭借先发优势持续拓展版图,其成长潜力与未来前景令人瞩目。

客车行业深度研究:海外客车总量复苏结构向上,中国客车出口放量未来可期

海外中大客车市场展望:稳健复苏与绿色转型并进 近年来,海外中大客车市场经历了从疫情冲击下的低迷到稳步复苏的显著转变,预计这一积极趋势将持续,未来有望迎来10%至20%的稳健增长。回溯2013至2019年,该市场销量稳定在25万至30万辆的坚实基础上。然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严重抑制了全球出行需求,客车销量骤减。但随着疫情阴霾逐渐消散,市场信心恢复,2023年海外中大客车销量强势反弹至25万辆,同比增长率高达25%,尽管尚未全面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已彰显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和巨大的增长潜力。

叉车行业出海专题:国产叉车锂电化、短交期优势可持续,看好出海份额提升与结构优化

按销售额,平衡重叉车(一、四、五类车)约占市场规模的70%。本文分析锂/电动化均以平衡重叉车为分析对象。本文旨在解读两大问题: 一、国内、海外市场平衡重叉车当前锂电化率水平与提升空间 锂电叉车相对铅酸叉车、内燃叉车具备明显的经济性与环保性:(1)相对铅酸叉车,锂电叉车具备快充、无记忆、放电温度区间宽、维护维保成本低等优点,根据我们测算,铅酸叉车全生命周期设备+维保成本为锂电叉车的1.5倍。(2)相对内燃叉车,锂电叉车具备低排放、低维保、低使用成本(电费<油费)等优点,根据我们测算,保证日工作小时≥8,锂电叉车的购买+使用成本不到两年即可与内燃叉车打平。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