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第4页

SVIP免费

紫光股份研究报告:“云网安算存端”AI全链条布局的ICT龙头

公司是国内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智慧应用服务的领先企业,已拥有计算、存储、网络、5G、网络安全、终端等全方位数字化基础设施能力,可提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联接、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边缘计算等数字化解决方案,多个 ICT 产品市占率行业领先。随着生成式 AI、大模型技术持续发展,有望拉动对 AI 服务器和高速率交换机需求,公司 ICT 基础设施及服务业务有望持续受益。
SVIP免费

消费电子行业创新观察:AI手机推动散热方案升级

在AI算力提升与手机轻薄化趋势的推动下,手机散热方案由传统的热管、VC转向更加创新型的VC+石墨烯组合及3D VC,手机散热行业规模增速有望提升。 创新型散热方案需求增加:功耗与散热空间的矛盾,散热技术仍待更新。AI手机运算速度及数据处理能力持续提升,发热量不断增加。同时,手机散热空间有限, 急 需 效率 与价值量更高的散热解决方案。 主流散热方案分析:从石墨到VC,由单一材料到组合方案。散热方案由最初的石墨片逐步迭代至热管、VC、3D VC,手机芯片均温技术实现了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一体式的转变。现阶段传统手机散热方案难以单独满足AI手机散热要求,以VC为主、石墨及石墨烯为辅的散热组合将成为主流散热方案。

通信行业高速铜缆专题:AI催化数据中心短距互连高增

铜连接:数据中心短距传输尽显性价比。铜连接产品在数据中心高速互联产品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服务器内部的短距离传输场景下,铜连接对于散热效率和信号传输以及成本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随着传输速率的提升,整体链路对线缆的损耗要求更加严格,随着所需支持的传输速率的提升,铜缆的损耗过大而无法满足互连长度需求,因此出现了 ACC、AEC等有源技术。 AI驱动数据中心加速建设,铜缆市场广阔。据观研天下援引Trendforce数据,2022年全球搭载GPU的AI服务器年出货量占整体服务器比重近1%,预计2023年其出货量年成长可达8%。DAC 一直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用于将服务器和 GPU 计算系统连接到机架顶部 (TOR) 交换机,并通过短电缆连接机架内的 Spine-to-Superspine 交换机。我们认为,有源铜缆AEC相较DAC具备更轻的重量和更好的性能、相较AOC具备更低的成本,使其同样有望未来在AI数据中心市场寻求潜在应用空间。

苹果公司研究:AI浪潮如何打开成长天花板?

科技巨头苹果有望继续引领 AI 技术落地。生成式 AI 带动的本轮科技浪潮有望打开苹果的成长天花板。作为全球高端手机排名第一的玩家以及包括真无线耳机等多个电子产品的创新引领者,苹果有较为丰富和成熟的场景落地端侧 AI,反哺云侧 AI,大力推动并引领 AI 技术。苹果的软件服务生态闭环,很有可能是本轮生成式 AI 落地端侧、形成商业闭环的最有利应用场景。苹果在这个过程可以较好地链接厂商供应端和消费者的需求端。
SVIP免费

电子行业专题分析:AI赋能,AR可期

眼镜接入大模型,AI+AR 趋势进行时。此前 EssilorLuxottica 与 Meta 合作研发的 Ray-Ban Meta 眼镜受到市场追捧。根据《金融时报》报道,Meta 考虑收购 EssilorLuxottica 约 5%的股份,延续合作。对比第一代,二代眼镜在今年 4 月接入 Meta 的 Llama 模型,可准确识别外部物体的同时能够翻译所拍摄到的标识和文字,语音与佩戴者进行交互。此外,谷歌等”AR 老玩家”,也在寻求与 EssilorLuxottica 的合作,以期推出搭载 Gemini AI 的 AR 小眼镜。此外,Meta 今年 9 月 25 日的 2024 Connect 大会上展示其首款 AR 产品。

特斯拉专题报告:AI应用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双轮驱动

1、特斯拉FSD硬件经过4代迭代,软件经过数十版本升级,功能表现得到大幅度提升 截至2024年6月,特斯拉FSD已经实现累计行驶里程数超过25.7亿公里,其中基于“端到端”技术的FSD V12版本的累计行驶里程数超9.7亿公里。 最新HW4.0拥有720TOPS算力,配置500万像素摄像头。FSD V12版本自去年年底内部推出至今累计推出了数十个版本,随着版本演进,功能得到优化,车型覆盖逐渐全面。 2、人形机器人0→1,方案不断成熟、降本速度快

“弈衡”多模态大模型评测体系白皮书(2024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已成为全球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特别是 2017 年Transformer模型提出后,人工智能大模型以超凡的性能和无限的可能性,迅速成为科技界的焦点。2023 年初,GPT-4的问世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标志着大模型技术首次进入公众视野。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演进,其处理能力已从单一的文字信息扩展至图像、语音等多模态数据,多模态大模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它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辅助作画、图片解读等场景中展现出应用潜力,更在视频数据分析、多目标识别等生产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典型的多模态大模型有国外的GPT-4Vision、Gemini,国内的文心一言、讯飞星火、智谱清言等。这些大模型算法各异,在不同的任务场景下各有优劣,如何对这些多模态大模型开展客观、科学的评测,评估特定任务场景下的最优选择,对大模型的研发迭代以及应用落地都具有重要意义。

6G网络内生AI技术白皮书

伴随着当下 AI 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各种 AI 应用已在众多领域中全面深入开花,未来 6G 网络和 AI 的深入融合应用已是必然趋势。6G 网络/终端和AI 在不同的技术层面相互赋能和促进,能够助推 6G 和 AI 双边生态产业的互惠共进共赢。本白皮书旨在提出业界对于 6G 网络与 AI 融合的产业分析和技术研究,促进 6G 与 AI 深度融合,实现 6G 网络内生 AI,希望能够为未来 6G 网络的规划与建设解决方案提供参考和指引。 6G 网络与 AI 融合实现内生 AI 是复杂且多样的,涉及网络架构的重新设计及 AI 技术的融入等,涵盖了终端、基站、云、接入网、核心网等多方面,全球各组织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全面分析现在全球对于网络与 AI 融合技术策略及态势、在诸多内生 AI 技术方向中探寻更具价值的未来关键技术,并倡导产学研深度合作是我们撰写此白皮书的初衷。在此白皮书中,我们首先阐述了 5G的发展和 6G 的研究现状,并研究了网络与 AI 融合的驱动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了网络与 AI 融合愿景、产业现状以及发展路径和指导原则,归纳总结内生 AI 中 AI for Net 和 Net for AI 两方面的技术难点、目标和技术方案,包括Agent 和大模型前沿技术研判,最后呼吁全球产业合作,加速 6G 网络与 AI 融合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领益智造研究报告:AI终端硬件领驭创新,汽车光伏新业务益展宏图

端侧 AI 驱动下硬件革故鼎新,公司依托制造平台充分受益。1)AI 智能终端对芯片、存储、散热、电池、电源与充电器五大环节提出更高要求,带来了广阔的硬件升级空间。以快充为例,根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数据,支持 Apple Intelligence的 iPhone16 搭配 15V 3A、最高 45W 的充电规格,有线快充功率相比前代产品得到提升。同时 AI 有望驱动手机、PC 等产品的换机潮,消费电子领域精密功能与结构件有望迎来量价齐升。2)2024 年 2 月上市的 Vision Pro BOM 成本中关键结构件占比 9.08%,XR、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有望为精密结构与功能件带来新增量。3)公司积极打造 AI 终端硬件制造平台,目前已经成为消费电子领域全球最大的模切、冲压、CNC 工艺制造商,成功卡位 AI 终端核心创新环节。4)公司经过多年深耕掌握精密零部件制造核心技术,在散热(首创不锈钢超薄均热板)、折叠屏(积极推动碳纤维结构件)等领域持续创新,相关产品(超薄 VC 均热板、碳纤维 Hinge 等)已实现量产出货,有望引领行业变革。

AI大模型创业格局报告

AI 大模型创业格局报告通常会分析当前 AI 大模型创业领域的多方面情况,包括创业公司在模型研发上的进展,如研发历程、模型能力、架构特色及性能表现等;应用层面的探索,涵盖应用场景、应用矩阵、特色应用及用户数据等;融资状况,涉及各创业公司的历次融资时间、轮次、金额、估值及投资机构;还有团队构成,包括核心团队成员的教育背景、学术影响力、工作履历等。整体而言,AI大模型创业格局呈现出竞争激烈但机遇众多的态势,创业公司在与巨头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在垂直领域和特定应用场景上发力,未来有望在 AI 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国内出现了如智谱 AI、minimax、阶跃星辰等具有竞争力的创业公司。

智能眼镜行业分析:AI引领应用侧创新,智能眼镜迎新机遇

智能眼镜是可穿戴市场的下一片蓝海:全球可穿戴产品市场维持增长趋势,TWS 耳机与智能手表已完成了快速增长,智能眼镜品类目前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有望成为可穿戴产品的下一片蓝海。雷朋-Meta 联名款眼镜发售首个季度销量超 30 万,发售两个季度销量超百万,成为智能眼镜品类的首个爆款产品。从产品力的角度分析,时尚的外观+舒适的佩戴体验是眼镜品类的基础,第一视角拍摄+AI 功能抬高了产品发展天花板。 AR 眼镜是智能眼镜品类进化的下一个方向:当前的智能眼镜品类具备多模态输入与语音输出能力,AR 眼镜则增加了光学显示功能,增添了多模态输出能力。Meta 作为行业巨头已在 VR 眼镜初步证明了其竞争力,而后续在消费级 AR 眼镜的布局有望推动整个行业销量再上一个平台。从技术层看,反射光波导有望首次迎来大批量量产,带来显示效果的提升,实现对行业发展的再次助力。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