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

站内搜索

AI算力之CPO专题报告:光电融合渐成熟,规模化应用加速

CPO技术优势明显,硅光路线成为其主要技术路径:CPO技术将ASIC芯片和光引擎在同一高速主板上协同封装,从而降低信号衰减、降低系统功耗、降低成本和实现高度集成,可用于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硅光技术因其集成度高、CMOS工艺兼容有望实现低成本的特性成为CPO技术实现的主要路径。

AI算力芯片行业专题报告:AI时代的引擎

AI 算力芯片是“AI 时代的引擎”。ChatGPT 热潮引发全球科技企业加速布局 AI 大模型,谷歌、Meta、百度、阿里巴巴、华为、DeepSeek 等随后相继推出大模型产品,并持续迭代升级;北美四大云厂商受益于 AI 对核心业务的推动,持续加大资本开支,国内三大互联网厂商不断提升资本开支,国内智算中心加速建设,推动算力需求高速成长。人工智能进入算力新时代,全球算力规模高速增长,根据 IDC 的预测,预计全球算力规模将从 2023 年的1397 EFLOPS 增长至 2030 年的 16 ZFLOPS,预计 2023-2030年复合增速达 50%。AI 服务器是支持生成式 AI 应用的核心基础设施,AI 算力芯片为 AI 服务器提供算力的底层支撑,是算力的基石。AI 算力芯片作为“AI 时代的引擎”,有望畅享 AI 算力需求爆发浪潮,并推动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AI赋能资产配置(十一):从算力平权到投研平权

DeepSeek 的弯道超车是国产人工智能以更高性价比实现算力平权的里程标志,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金融领域,有望实现投研平权。尤其在投资研究、资产配置及交易执行层面展现出变革潜力。借鉴探索流高效处理爆炸性信息的理念,AI 能够整合海量、多维数据,贯穿从低频宏观配置到高频微观交易的多元策略场景,如同构建复杂的逻辑图谱,为金融决策提供新的分析视角与决策支持。

AI辅助投研深度案例系列之二:大模型赋能情绪、政策指标构建

发挥大模型的优势:探索情绪、政策变量的构建。对于生成式 AI,其优势在于更强的文字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有望帮助我们在传统量化较难处理的情绪、政策方向判断上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中,我们将主要采用腾讯元宝搭载的 DeepSeek-R1 大模型对这一方向进行探索,利用大模型的上下文学习、常识推理能力,从互联网公开信息,例如新闻、政策等,对 A 股市场或特定板块的“情绪”进行推理,观察大模型构建的情绪观点相比于传统量化情绪指标、政策打分变量的优势与短板。

AI产业链全景系列2:筛选全球500+上市公司,定位AI行情演绎阶段

由 DeepSeek 催化的 AI 行情在 2 月持续演绎,在 3 月风险偏好回落叠加市场风格切换背景下出现调整,投资者可能关注本轮 AI 板块调整是否到位。基于此,我们汇总全球 543 家 AI 上市公司,按照 3 个一级环节、30 个二级环节划分,从涨跌幅、估值、分化程度、交易热度四个方面定量对比 2023 年 ChatGPT 催化的 AI 行情,本文中全部数据最新截止日期为 2025/4/3。总结而言,本轮 AI 产业链调整或相对充分,短期行情或阶段性企稳,新一轮行情可能需要等待产业催化,结构上可关注前期超跌、估值合理、高预喜率环节。

2025机器人+人工智能工业应用研究报告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AI 技术正加速从虚拟空间向实体经济领域拓展,机器人作为 AI 技术的理想载体,凭借其高度的灵活性和强大的适应性,正在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变革的重要力量。工业领域自动化基础良好、环境结构化程度高且市场需求大,成为近期“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首要方向。凭借其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机器人+人工智能”正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金属材料等关键行业加速落地,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人形机器人行业专题报告:人形机器人“大脑”,神机妙算,加速进化

具身智能有望开启万亿级蓝海市场。在当前时点复盘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机器人已经进入具身智能时代,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将走向“物理 AI”发展阶段。人形机器人是两者汇聚的交点,也是具身智能时代的临界点,有望成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并开启万亿级蓝海市场。

人形机器人行业专题报告:汽车与机器人,两个产业的再次碰撞

2025年伊始,人形机器人持续疯狂出圈,上春晚扭秧歌、功夫、前后空翻、舞蹈、进工厂打工等,始终立于大众及资本市场聚光灯之下。而伴随着产业出圈,各地政府政策高调托举,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或不容忽视。 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虽然获得当前市场最高的关注度,但处于商业化前期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竞争格局还未成型,而作为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确定性或更高。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企业目前来看主要来自两大行业,一是汽车零部件企业,二是工业机械企业;我们更为强调人形机器人与汽车供应链企业融合发展,原因主要在于汽车零部件企业更为精密严苛的制造技术底层、以及特斯拉擎天柱带来的融合示范效应。

汽车智驾行业的梳理与思考(三):平价智能化推进路径探讨

10-20万元价格带或为国内城市智驾突破放量的关键:我们预计2025E国内L2+城市智驾渗透率有望近10%,预计2026E及之后有望迎来高速增长;其中,10-20万元平价智能化的推进或为国内城市智驾突破放量的关键。对于10-20万元细分市场:1)供给端:比亚迪占据绝对主导、零跑/广汽丰田全新激光雷达城市智驾车型价格已下探至15万元以下,供给端变革已逐步显现。2)需求端:用户对价格更敏感、以城市代步为主(vs.城市智驾尚未成为行业标配),预计技术/降本为解决供需错配的核心。

汽车智能驾驶行业深度报告:端到端与AI共振,智驾平权开启新时代

在广义语境中,端到端是一种研发范式,指在一个任务中,从输入端到输出端,中间不经过任何其他处理环节,由一个模型完整实现输入到输出的全过程。在智能驾驶领域,端到端架构是指车辆将传感器采集的信息直接输入统一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经过处理后直接输出驾驶命令。深度神经网络赋予端到端模型强大的学习能力,使其能从大量驾驶数据中自动学习复杂的驾驶模式和场景特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