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 第5页

2025中国汽车行业人才报告

2025中国汽车行业人才报告

过去十年,中国汽车业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上成就显著,日益成为塑造全球汽车行业格局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汽车品牌也逐渐改变了消费者的喜好。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2024 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3128.2 万辆、3143.6 万辆,同比增长 3.7%、4.5%,产销总量再创新高,已连续 16 年位居全球第一。而在今年前 5 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 1282.6 万辆和 1274.8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2.7%和10.9%,再次展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自 2021 年已连续 4年高速增长,2024 年新车销量增长率仍高达 35.5%。2024 年销量占比达 40.9%,历史最高,而今年 1~5 月,该比例继续提升至 44%,可见新能源汽车在当前汽车行业的核心地位。
人形机器人系列专题报告:从汽车智驾到机器人,激光雷达的“双轨革命”

人形机器人系列专题报告:从汽车智驾到机器人,激光雷达的“双轨革命”

未来需要关注什么?未来一年内,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法规的落地节奏。北京市已经在今年 4 月起实施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我们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类似法规,推动 L3 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加速规模化应用,这将显著提升单车价值量,利好产业链核心供应商。长期维度,我们认为机器人是更大的增量市场,激光雷达已经成功切入消费级机器人(如割草机器人),未来有望拓展至更多的品类。人形机器人方面,激光雷达逐渐成为人形机器人标配。根据我们此前的预计,乐观情况下 2035 年人形机器人出货超 1,000 万台,激光雷达搭载同步提升。
汽车行业深度报告:国七标准渐进,尾气后处理环节或将迎来新一轮迭代周期

汽车行业深度报告:国七标准渐进,尾气后处理环节或将迎来新一轮迭代周期

移动源尾气排放污染分担率居前,机动车尾气治理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汽车普及率提升,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气污染主要源头之一,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目前机动车 NOx 排放量占全国 NOx 排放总量的 34%以上,其中重型货车占机动车NOx 排放量达到 80%。对于大部分城市中心城区,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 PM2.5 的首要贡献者,北京、深圳、成都等大型城市机动车污染排放占比超过 40%,机动车尾气治理形势依然严峻。从汽车各类尾气污染物生成机理和主要后处理路径角度,汽油机/柴油机生成的主要污染物分别是 CO、HC/NOx、颗粒物,国六标准下其对应的主流后处理路线分别是:汽油机 TWC+GPF,柴油机 DOC+DPF+SCR+ASC。
汽车行业分析:谁在坚持买油车?

汽车行业分析:谁在坚持买油车?

为何这些用户坚持买油车?1)油车性价比高!受访的26位车主几乎每个都认同这点,甚至觉得油车特别香。2)车子本质还是A点-B点代步工具,万一要开十年以上的话,电车的电池中途肯定要更换,这样的话全生命周期成本,电车不一定比油车便宜。3)接近50%车主并不具备拥有专用充电桩条件。4)认为电车尤其是电池技术并不成熟。5)跑长途电车的里程焦虑。
南芯科技研究报告:消费产品拓展兑现,复制工规车规拓能力边界

南芯科技研究报告:消费产品拓展兑现,复制工规车规拓能力边界

产品线复制能力兑现,工业汽车产品高频发布,拓展能力边界:南芯科技收入规模位居国内模拟芯片设计公司前列,且以消费类产品为稳定盈利基石并加强工艺及研发投入。近年来,公司在深耕智能手机等原有竞争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宽产品能力边界,向汽车、AI 服务器等领域拓展,挖掘增长新动能。公司充分具备产品“复制”能力,上市以来公司单一电荷泵产品占比逐年降低,在手机领域实现端到端全链路电源管理解决方案,单机价值进一步提升。公司管理层具备较强的产业洞察力,战略布局贯穿产业机遇,同时深入一线参与研发销售与供应链管理。
飞龙股份研究报告:汽车水泵领军企业,AIDC领域再出发

飞龙股份研究报告:汽车水泵领军企业,AIDC领域再出发

飞龙股份:汽车零部件领军企业,AIDC 行业再出发。公司成立于 1952年以汽车发动机泵类起家,于 2016 年及 2025 年分别开拓电子水泵及数据中心液冷泵及机器人业务。2025H1 节能减排部件/热管理重要部件/汽车新能源热管理 部 件 / 液 冷 领 域 热 管 理 部 件 / 非 发 动 机 其 他 业 务 收 入 占 比 分 别 为49%/39%/9%/2%/2%。公司 2025H1 增利不增收,主要由于海外大客户项目到期导致收入增速放缓,原材料价格平稳叠加内部降本导致盈利能力提升。我们预计 2025H2 公司汽车集成模块、海外业务及液冷业务放量带动公司营收好转。
阿尔特研究报告:乘汽车产业变革东风,“AI+出海”双轮驱动成长新周期

阿尔特研究报告:乘汽车产业变革东风,“AI+出海”双轮驱动成长新周期

公司是国内独立汽车设计龙头,也是具备较高稀缺性的从汽车产品定义到生产制造全链条覆盖的汽车设计企业;现将 AI 融入设计业务,重塑研发新范式。公司深耕整车开发设计服务 20 余年,以整车及整车平台全流程研发、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为载体,是行业内极少数真正具备全流程、全领域、全栈式、短周期“交钥匙”服务能力的汽车设计企业。与此同时,公司将 AI 能力融入设计业务,提出 AI 赋能汽车研发设计战略,目前已将 AI 大模型和数字化研发工具等新技术应用到造型、工程、仿真建模分析测试、性能开发、试验等研发业务链的多个环节,携 AI 开启创新加速度。迄今为止,公司整车研发设计业务覆盖 A0-C 级多级别车型,轿车、SUV、MPV、VAN 类车等多品类车型,为 80 余家客户成功研发近 500 款车型,并已在造型、工程等方面形成海量高质量数据及完善的法规标准数据库。
2025年汽车低压电子电气系统用液冷散热装置标准化需求研究报告

2025年汽车低压电子电气系统用液冷散热装置标准化需求研究报告

智能网联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电动汽车注入了新的活力。新一代电动车不仅在续航里程和动力输出上有了大幅提升,在智能化和网联化方面也有了质的飞跃。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智能语音交互、高精度定位导航等前沿技术的融合,让电动汽车不仅更加快捷、互联,也更加人性化和贴心。随着 5G 等通信技术的普及,电动车与充电桩、城市交通等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提升出行体验,加快电动化进程。低压液冷型电气及电子设备目前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整车上,但目前针对低压部件无相关标准。
汽车行业分析:重卡北斗融合加速落地,保险数字化重塑风险定价新格局

汽车行业分析:重卡北斗融合加速落地,保险数字化重塑风险定价新格局

本报告聚焦北斗强制装机与保险数字化推动下的重卡产业链升级。政策进入兑现期,补贴集中落地有望带来大规模装机需求。硬件端开始加速上车,随着设备积累,数据要素逐步具备变现基础,产业规模化发展由此展开。我们基于销量周期、产业政策、技术演进以及商业模式为主线解析价值链分配。我们认为,当前“重卡+北斗终端”模式推动下,头部企业有望凭规模和平台优势迎来快速发展,装机规模与数据增值或将是中长期关注的两条主线。
汽车行业专题报告:整车参与Robotaxi布局,有望迎来估值重塑

汽车行业专题报告:整车参与Robotaxi布局,有望迎来估值重塑

Robotaxi商业化加速,L4与L2差异明显:Robotaxi是L4/L5辅助驾驶核心应用场景,随着特斯拉Robotaxi于2025年6月入局,跨越式及渐进式两种技术路径均已开启L4商业化。Robotaxi运营商、车企及平台等多方布局Robotaxi,全球市场2035年则有望突破万亿。相比L2,1)L4付费机制清晰,乘客为出行服务买单;2)L2与L4在责任划分上有明确区分,L4技术要求更加严苛,算法、硬件、法规要求更高;3)RoboX无人车在推动全社会交通/物流降本等方面优势显著,潜在应用市场空间广阔。
汽车行业深度报告:智能汽车产业链与具身智能产业链协同发展

汽车行业深度报告:智能汽车产业链与具身智能产业链协同发展

2020年之前,人形机器人研发处于硬件驱动的技术积淀期,技术栈以运动控制算法优化与机械结构创新为核心。2020年OpenAI发布ChatGPT3语言模型,标志着智能化时代开启,具身智能(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进入快速发展周期。2020-2025年处于初级智能化阶段(产业成长期),技术与产业生态加速构建:2021年特斯拉宣布进军人形机器人并于2022年发布Optimus,2022年小米布局并推出CyberOne,2023-2025年傅利叶、智元机器人等科技企业,以及小鹏、比亚迪、华为等车企和智能化方案商密集入局,形成“科技+制造”双轮驱动的产业链雏形。这一阶段,具身智能依托AI大模型实现初步认知与复杂动作执行,在工业、商业场景开始替代简单人工任务,为产业规模化奠定基础。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