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化

站内搜索
2024储能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发展趋势展望报告

2024储能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发展趋势展望报告

全球需求增长:尽管过去一年储能需求增长未达年初预期,但长期积极趋势不变。预计 2024 年全球储能市场需求有望超 200GWh,2021 - 2024 年需求年复合增长率约 49%,到 2030 年将超 800GWh。 政策推动国内发展:中国政策大力推动储能发展,全国近 30 个省份发布新增储能部署文件,推动发电侧储能快速增长,预计 2024 年发电和电网侧需求占比较大。工商业储能经济性提升,各省峰谷电价差利于套利,锂电池产业链价格下降也降低了储能系统成本,未来增长潜力大。
2024中国智能电动车行业发展趋势洞察

2024中国智能电动车行业发展趋势洞察

2024 年中国智能电动车行业发展呈现多方面趋势: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淘汰赛开启,部分企业或面临淘汰,头部效应愈发明显。智能化成为核心竞争点,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不断发展,智能座舱标配率大幅提升,多项配置基本实现标配化,但部分高端化配置渗透率仍较低,用户对其需求不断增加。自动驾驶方面,L3、L4 级别技术在测试中,高速领航功能可用性趋近成熟,城市领航功能迭代迅速但仍有提升空间。新能源渗透率持续增长,预计将迎来发展拐点。此外,智能化技术从人无我有的差异化卖点向 “标配化” 转变,车企需平衡产品竞争力和成本利润。在国内市场增速放缓背景下,出海战略成为部分企业的重要方向。
低空经济专题:畅想2027,主机厂视角看我国低空载人市场~重点关注万丰奥威

低空经济专题:畅想2027,主机厂视角看我国低空载人市场~重点关注万丰奥威

全球通航飞机制造市场呈现出规模大、头部公司占比高的特点。 一、市场规模与格局 通用航空飞机制造市场规模可观:2023 年交付通航飞机 3050 架,2019 至 2023 年复合增长率为 3.5%,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 2024 至 2027 年复合增长率将达 5.9%。 分地区来看,北美是最大的市场,而亚太地区增速较快。 行业格局方面,2023 年前三大交付数量的公司占比过半。西锐(中航工业旗下)、Textron、钻石飞机(万丰奥威持股 55%)在 2023 年分别交付 708 架、618 架及 273 架,市场份额分别为 23%、20% 及 9%,三家公司的占比高达 52%。
新能源行业分析:行业依旧成长,估值有望修复

新能源行业分析:行业依旧成长,估值有望修复

光伏:1)2024年,在组件价格触底及全球经济恢复双重影响下,全球光伏装机有望实现快速增长;2)N型技术将替代Perc成为主流技术,相关技术企业受益;3)各环节产能快速释放进入尾声,供给环节有望出现结构性机会;4)我们看好格局优化后,需求快速增长带来的beta机会。以及各环节具备成本与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 锂电池:1)2024年,预计海外EV销量增速30%以上,国内EV销量增速20%左右,成长性仍在;2)产业链整体供需情况仍然较为宽松,产能利用率偏低,但由于不同梯队企业成本差异,行业盈利能力预计已经触底;3)关注各环节出海进度,短期海外或出现供需错配;4)关注前驱体环节一体化进程,看好三元材料中远期市占率反弹;5)消费锂电需求有望反弹,带动相关板块beta机会。
新能源汽车行业专题报告:新兴市场电动车销量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新能源汽车行业专题报告:新兴市场电动车销量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新兴市场电动车概述: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区快速增长。22年开始新兴市场国家电动车销量快速增长,增速高于中美欧,24年H1部分国家同比增速超100%,渗透率多在10%左右,处于低渗透率高增速阶段。 销量驱动力分析:中国优质电动车供给外溢是重要驱动因素。(1)东南亚市场,泰国和印尼的中国品牌电动车占比均超过一半,中国电动车优质供给的持续降本和品牌力将推动其电动化渗透率向上。印度是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电动化率仍处于低位,以印度本土汽车品牌为主,但配套的中国动力电池可帮助其产业链降本。(2)中东市场,土耳其24H1电车渗透率8.9%,推行本国汽车品牌+中国动力电池的产业链组合;以色列24H1电动化率突破20%,电车市场以国产品牌为主。(3)拉美市场,巴西发展势头最好,目前月销近万辆,当地对中国电车品牌接受度高,24H1同比增速270%,渗透率6.4%。(4)加澳日韩发达国家市场,居民较好的汽车消费能力叠加国家电车补贴扶持,24H1加拿大、澳洲和韩国电车渗透率均在10%左右。特斯拉和日韩欧系车是电动化主力供给,中国电车品牌出口尚处于蓝海阶段。
储能行业全球观察中东篇:能源转型带动大储需求

储能行业全球观察中东篇:能源转型带动大储需求

中东降碳及经济转型诉求强烈,各国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当地电网基建薄弱,大储配套建设需求迫切。我们测算当地光储项目达 6.6%,已初步具备经济性,测算沙特及阿联酋的储能空间需求达 57.4GWh。中东储能呈现大项目+大客户的特点,对厂商的技术实力、渠道布局、综合实力要求较高,市场格局高度集中,我们认为国内储能集成商具备显著优势,集中式逆变器厂商或更加契合当地需求,有望受益于中东市场需求的放量,推荐阳光电源、上能电气。
汽车行业专题报告:新势力如何跨越盈亏平衡点?

汽车行业专题报告:新势力如何跨越盈亏平衡点?

新势力在汽车行业中面临着诸多独特的挑战。首先,前期研发投入巨大,从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研发、智能驾驶系统开发到车辆外观与内饰的创新设计,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其次,生产制造环节的成本控制难度较大,与传统车企相比,新势力在供应链整合方面缺乏经验和规模优势,导致零部件采购成本较高。再者,市场竞争激烈,不仅要与传统车企竞争,还要在新势力内部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这使得销量提升面临重重困难,而销量不足直接影响到营收,难以达到盈亏平衡。 新势力要跨越盈亏平衡点需要在多方面发力。在成本管理上,应积极优化供应链,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扩大采购规模以降低零部件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在产品差异化方面,需不断挖掘自身优势,例如专注于高性能电动汽车、打造独特的智能网联体验或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此外,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范围也至关重要,积极开拓国内外新兴市场,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加销售机会。
锂电池行业专题分析:业绩有所承压,静待底部反转

锂电池行业专题分析:业绩有所承压,静待底部反转

电车销量和电池装机量稳步提升,产业价格持续走低。24H1 国内外新能源车销量及电池装机稳步提升,动力电池装机量在国内保持较快增长。集中度来看,宁德时代继续保持市场主导地位。电池材料方面,24H1 铁锂头部企业市占率提升,而负极与隔膜竞争加剧。锂电产业链方面,由于下游需求增速放缓叠加行业去库,行业供求失衡导致材料价格持续下跌。 材料企业业绩普遍承压,电池头部企业盈利韧性依旧。24H1 锂电公司业绩普遍承压,多数电池与材料公司收入出现同比负增长。但铜箔及结构件环节表现相对亮眼。盈利能力来看,多数锂电材料企业毛利率承压。而电池端,得益于锂电材料价格下跌以及金属价格传导机制,毛利率普遍提升。受行业供需扭转以及终端销量增速放缓等影响,锂电材料企业归母净利润普遍出现负增长,磷酸铁锂企业受高价碳酸锂库存/减值损失影响,业绩承压尤为明显。相对而言,结构件与电池头部企业同比保持较快增速。
全球电动车的时间机器论:需求的十字路口

全球电动车的时间机器论:需求的十字路口

电车的时间机器论:中国、欧洲、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阶段不同,中国处于领先的发展地位,欧美以及新兴市场正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类比中国新能源汽车爆发的历史路径,仿佛是坐上“时光机器”,回到几年前的中国。 中国-黄金时代:中国渗透率仍然快速增长不断创新高,24H1渗透率39.3%,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未来随着消费者对插混认知的提升,插混将快速替代合资燃油车的份额;当续航尤其是低温续航焦虑和补能速度的问题得到解决后,纯电将迎来再次爆发。 欧洲-白银时代:欧洲补贴退坡后渗透率下滑, 24H1渗透率从18.5%下降至16.7%。欧洲的新能源中型车基本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但消费者更偏爱的紧凑型车仍存在价格高、续航不足的问题,导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停滞不前。
固态电池行业专题分析:固态电池产业路在何方

固态电池行业专题分析:固态电池产业路在何方

现有液态锂离子电池体系能量密度已经接近电池材料利用安全极限,接近300Wh/kg能量密度瓶颈。 高比能材料体系下,锂电池的热失控强度和蔓延速度都显著提升,带来更严峻的安全挑战。 电解液和隔膜为电池热失控关键短板。 电解液对锂枝晶生长的低抑制能力限制了负极向锂金属(锂金属比容量远高于人造石墨)方向迭代。 固态电池从本征出发,用固态电解质替代电解液和隔膜:理论上可抑制、缓和热失控、可抑制锂枝晶生长,但固-固界面问题仍未解决。
锂电池行业专题研究:千帆过境,再次对比宁德和台积电

锂电池行业专题研究:千帆过境,再次对比宁德和台积电

前言:为何要再度对比宁德和台积电? 我们曾在宁德高速成长期(21 年初)对宁德和台积电进行过对比,彼时宁德市值 8000 多亿,台积电则为 3.8 万亿。在 21 至 24 年期间,宁德在锂电池赛道高成长预期的推动下,市值一度高达 1.6 万亿,然而目前又回到了原点(8000 多亿市值),而台积电当前市值已接近 6 万亿。21 至 24 年宁德市值的波动主要源于估值变化,因此,我们通过对比芯片代工和锂电池行业属性以及龙头公司竞争优势,来探讨宁德的合理定价。 行业属性:锂电池赛道延展性可与芯片媲美,但产品迭代速度和规模效应不及芯片代工。
中国新能源行业洞察报告:风光无限,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崛起与挑战

中国新能源行业洞察报告:风光无限,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崛起与挑战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绿色低碳经济的兴起,新能源行业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从薪柴到煤炭,再到油气,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能源的更替转型。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新能源以其资源丰富、可再生、环境影响小等优势,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新趋势。我国政府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更是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一系列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和举措,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市场机制改革,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