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朵智库

知识整合引擎

报告速递

紧跟时代脉搏的即时更新

泰凌微研究报告:技术驱动无线物联网芯片发展,下游增长动能强劲

泰凌微研究报告:技术驱动无线物联网芯片发展,下游增长动能强劲

泰凌微专注无线物联网芯片技术开发,覆盖多场景应用与多家主流终端品牌客户。公司产品覆盖智能零售、消费电子、智能照明、智能家居、智慧医疗、仓储物流、音频娱乐等消费级和商业级物联网应用,主要聚焦于低功耗蓝牙、双模蓝牙、Zigbee、Matter、WiFi等短距无线通讯芯片产品,拥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布局。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8.44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比增长32.69%。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2.30亿元,同比增长42.47%。
思瑞浦研究报告:主要下游复苏明确,信号链与电源管理双翼齐飞

思瑞浦研究报告:主要下游复苏明确,信号链与电源管理双翼齐飞

公司汽车电子领域收入同比大增,泛通讯和工业下游回暖,消费电子领域完善布局。分下游应用领域来看,1)汽车电子:截至 2024年末,公司已拥有 200 余款车规级芯片,应用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互联、车身、底盘、动力等多个场景;2024 年度,公司来自汽车市场的营收 2.07 亿元,营收占比 16.95%,同比增长 80%。2)泛通讯:无线通信市场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库存去化后,客户需求于 2024H2 开始呈现边际回暖态势。3)泛工业:公司在泛工业市场细分应用方向众多,客户群体分布广泛,未来将持续推进已有产品的份额提升及新产品的导入工作。4)消费电子:随着对创芯微的收购,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产品和市场布局得到了补充,2024 年,子公司创芯微随着消费电子终端出货的逐步回暖,销售数量及收入均快速增长。
思瑞浦研究报告:国产替代东风再起,信号链龙头扬帆起航

思瑞浦研究报告:国产替代东风再起,信号链龙头扬帆起航

信号链芯片行业龙头,信号链&电源管理协同共驱成长。思瑞浦成立于 2012年,早期深耕信号链模拟芯片并聚焦泛工业领域。此后公司逐步拓展电源管理产品线,2018-2019 年发布多款电源管理系列产品。2024 年,通过收购创芯微加强针对消费电子业务的布局,并继续深耕汽车电子、泛工业、泛通信等国内市场,在各细分市场客户拓展及产品导入方面多点开花。
视觉_语言_动作模型(VLA)产业研究:通往L3智能驾驶与具身智能之钥

视觉_语言_动作模型(VLA)产业研究:通往L3智能驾驶与具身智能之钥

中国智能驾驶产业正向 L3 迈进,高阶智驾需求仍有巨大待满足空间。当前高速 NOA 功能已成为主流车型标配,价格下探至 15 万元以下,同时技术进步带动价格下探与智驾市场扩容,城区 NOA 正进入 15-20 万元区间。城市NOA预埋装配率稳步提高,中国L2级智能驾驶渗透率已经达到50%,具备向 L3 发展的技术和硬件基础。随着 2024 年首批 L3 试点车企和试点城市名单的公布,相关政策亦在逐步突破,2025 年有望成为 L3 落地元年。在消费者层面,用户对智能驾驶大多持积极态度。20 万以上中高端区间各价格段均有 55%以上的用户关注智能化,且 66%的用户已不满足于基础L2 级辅助驾驶,智能驾驶已成为购车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智驾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消费者对 L2 级别智驾在复杂场景下的信任度较低,L3 级为代表的高阶智驾具有巨大市场发展前景。
世界互联网大会&联通:2025人形机器人应用与发展前瞻报告

世界互联网大会&联通:2025人形机器人应用与发展前瞻报告

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前沿范式,正成为智能技术突破虚拟边界的关键支点。人形机器人打破传统人工智能的"离身认知"局限,通过独特的“人形”设计,使人工智能系统能够无缝适应人类工作与生活环境,熟练操作为人类设计的工具与设备,实现从纯粹信息处理到与物理世界通用交互的本质跨越,为人工智能提供了理解和改造物理世界的最佳“身体”,进而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我们将聚焦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前瞻和最新趋势,深度洞察这一技术的应用探索与未来图景,希望可以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环集团研究报告:国产陶瓷元件龙头,千亿MLCC市场中开启新增长

三环集团研究报告:国产陶瓷元件龙头,千亿MLCC市场中开启新增长

我们将三环集团评级由中性上调至买入,我们看好公司MLCC业务2024-27年全球市场份额或由2%升至4%,并带动净利润翻倍增长,远期市占率有望再升至5-10%。年初至今公司股价下跌11%,2025/26E PE估值(25/20倍)低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我们认为市场或担忧:1)家电/消费电子周期恢复的持续性;2)贸易战对公司出口业务的影响。但根据UBS Evidence Lab数据和经销商反馈,目前渠道库存仍处于健康水平。三环集团目前估值处于可比公司CFROI-
卫星互联网行业深度:相关进展、复盘启示、预期部署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深度:相关进展、复盘启示、预期部署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

卫星互联网产业是新质生产力核心环节,近年来,随着低轨卫星星座和高轨高通量卫星技术更好的满足了现代通信需求,卫星通信向着广覆盖、大带宽、低时延的方向发展。此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工信部等多个部门及各地政府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鼓励政策,助力行业发展。2025 年有望成为卫星互联网发展提速元年。
人工智能行业专题报告:国产AI Agent的崛起

人工智能行业专题报告:国产AI Agent的崛起

AI Agent框架:Coding模型+AI编程平台。Agent应用的落地逻辑,是优秀的Coding模型和AI编程平台协调配合。AI IDE并未抛弃传统 IDE 的核心功能(代码编辑、调试、版本控制等仍是基础),而是通过 AI 能力降低开发门槛、提升效率。从AI的角度重新把IDE和编码平台做一遍,让底层逻辑更加适配AI行为,提前会进行与预先调控和流程规划,让大模型使用多工具的路径更流畅更丝滑。
人工智能行业深度报告:全球AI应用商业化到了哪一步?

人工智能行业深度报告:全球AI应用商业化到了哪一步?

本篇报告聚焦AI应用商业化进展。通用大模型收入体量较大,OpenAI以100亿美元ARR位列全球AI公司第一,且收入增长弹性高于以B端API收入为主的Anthropic,但后者收入也保持较高增速。垂类应用中AI编程/多模态/搜索率先跑出规模,降本增效、赋能原有场景仍是目前主要落地方向,2B/2P收入确定性强。回看国产AI应用,多模态、Agent、AI陪伴率先贡献收入,出海是重要趋势,其中可灵5月ARR已达1.7亿美元,成为全球收入规模最大的视频应用,海外和C端订阅均贡献70%收入。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白皮书(2025)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白皮书(2025)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 AI)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驱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先进生产力。近年来,从智能体应用到具身智能再到智能物联网,从智慧车间到智能驾驶再到自动化医疗诊断,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然而,在人工智能技术跃迁的背后,潜藏着数据、模型、基础设施与应用的多重安全风险。随着各行各业纷纷布局人工智能模型应用,这些风险正从理论推演演变为现实威胁,迫使全球各国、组织和企业重新审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治理。
轻工制造行业深度研究:从小米新品看AI眼镜发展及轻工标的布局

轻工制造行业深度研究:从小米新品看AI眼镜发展及轻工标的布局

2025 年 6 月 26 日,小米正式发布新款 AI 拍摄智能眼镜,采用骁龙 AR1+恒玄 BES2700 双芯片架构,新品相较于 Meta Ray-Ban 在续航、重量、功能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为解决重量、算力、续航难以兼顾的“不可能三角”问题,各大厂商在充电、芯片方案、光学成像、算力等方面也做出了改进方案。此外,近两年国内厂商也效仿 Meta 与 Ray-Ban 合作方式,与轻工光学镜片制造及渠道商达成战略合作,在 AI 眼镜端侧实现了相关布局。
汽车行业专题报告:整车参与Robotaxi布局,有望迎来估值重塑

汽车行业专题报告:整车参与Robotaxi布局,有望迎来估值重塑

Robotaxi商业化加速,L4与L2差异明显:Robotaxi是L4/L5辅助驾驶核心应用场景,随着特斯拉Robotaxi于2025年6月入局,跨越式及渐进式两种技术路径均已开启L4商业化。Robotaxi运营商、车企及平台等多方布局Robotaxi,全球市场2035年则有望突破万亿。相比L2,1)L4付费机制清晰,乘客为出行服务买单;2)L2与L4在责任划分上有明确区分,L4技术要求更加严苛,算法、硬件、法规要求更高;3)RoboX无人车在推动全社会交通/物流降本等方面优势显著,潜在应用市场空间广阔。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