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热点

站内搜索
低空经济主题投资研究:聚势而飞

低空经济主题投资研究:聚势而飞

当前,全球低空经济正处于进一步的应用普及阶段,各国从政策制定、空域试点、安全监管等多方面对低空经济予以全面支持。低空经济不仅承继了传统通用航空业态,而且融合了以无人机等为支撑的新型低空生产服务方式,并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技术赋能,是一种产业融合的新兴经济形态。低空经济拥有点对点、地域限制小、经济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等优势,具备引领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的潜力,是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选择,更是全球竞相角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 随着中国在低空管理制度上改革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在市场和政策的双轮驱动作用下,国内低空经济的产业规模获得了迅速的增长。其中,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作为实现低空经济的重要物理载体之一,在环保性、高效性、安全性、低噪音、低成本和智能性等方面具备优势,可解决未来地面的交通压力问题,能够实现人和物在城市、城际交通中的高效往来,是全球主要国家争先布局的重点赛道。
半导体行业存储板块跟踪报告(九):周期复苏叠加AI拉动,存储模组行情有望渐行渐盛

半导体行业存储板块跟踪报告(九):周期复苏叠加AI拉动,存储模组行情有望渐行渐盛

存储模组行业新篇章:深耕细分蓝海,国产替代破浪前行 在存储芯片领域的广阔舞台上,原厂巨头们往往聚焦于手机、个人电脑(PC)及服务器等大宗数据存储市场,而存储模组厂商则巧妙布局,深耕更为多样化的细分市场。它们凭借灵活的客制化能力,不断拓展存储器的应用场景,增强产品的适用性,成为连接上下游的关键纽带。 产品版图双轮驱动:闪存与内存模组并进 闪存模组领域,固态硬盘(SSD)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预计未来几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15%,尽管当前市场仍由三星、西部数据等国际巨头主导,但国产厂商正奋力追赶,国产替代空间巨大,为行业注入新活力。
日本乘用车出海复盘专题:本地生产为必经之路

日本乘用车出海复盘专题:本地生产为必经之路

发展历程的璀璨篇章:日本汽车工业的崛起轨迹 一、贸易出口的黄金十年(1970-1980) 在石油危机的阴霾之下,日本汽车行业犹如破晓之光,实现了从100万至450万辆贸易出口的飞跃性增长。这一阶段,日本车企凭借其卓越的性能、无与伦比的经济性以及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不仅稳固了市场地位,更在全球舞台上构建了一套独树一帜的出口产品体系,向世界展示了“日本制造”的非凡魅力。 二、海外生产的辉煌篇章(1980-2000)
汽车行业中产车市洞察报告(2024版):中产车市正上演“中德大决战”

汽车行业中产车市洞察报告(2024版):中产车市正上演“中德大决战”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即21世纪的前中期阶段,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如沃尔沃、雷克萨斯、奥迪、宝马、丰田及本田等,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蓬勃发展的中产阶层汽车市场,致力于深度理解和吸引这一日益壮大的消费群体,尤其是那些追求高端品质与独特体验的潜在买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车企展现出了对中产市场的浓厚兴趣,但多数企业的研究与分析仍多局限于感性认知层面,主要聚焦于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化,而未能深入进行量化研究与数据分析。这一现状限制了其在战略规划、产品创新与前瞻布局等方面的深化与精准度。
美光科技(MU.O)深度报告:存储周期与算力需求共振,AI时代大展宏图

美光科技(MU.O)深度报告:存储周期与算力需求共振,AI时代大展宏图

重塑存储巨头美光:AI时代的存力领航者 美光科技,自1978年创立以来,始终屹立于全球存储行业的巅峰,其总部坐落于美国,业务版图横跨DRAM、NAND及NOR三大核心领域,并深化至各类模组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通过一系列精明的外延并购与不懈的内生增长策略,美光已稳稳占据全球存储市场的关键席位。据CFM闪存市场权威数据揭示,2023年,美光在DRAM与NAND市场的占有率分别高达23.90%与10.80%,彰显了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从传统到AI的跨越:存力新篇章
轮胎行业分析:原材料回落、海运费松动,景气有望延续

轮胎行业分析:原材料回落、海运费松动,景气有望延续

重塑轮胎行业前景:逆市上扬的逻辑 一、原材料价格拐点已现,轮胎成本压力缓解 自24Q2以来,轮胎行业面临的原材料挑战显著,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价格飙升,同时叠加海运费暴涨,市场普遍担忧这将侵蚀轮胎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拖累行业景气。然而,我们持不同观点: 天然橡胶:长远视角下,新兴市场产能的迅速扩张预示着全球供需格局的微妙变化。上半年因气候异常导致的供应短缺,已随着6月期现货价格的回调显现出缓解迹象。下半年,随着国内外主要产区的割胶高峰到来,预计供需矛盾将进一步缓解,价格回落趋势明确。
客车行业深度研究:海外客车总量复苏结构向上,中国客车出口放量未来可期

客车行业深度研究:海外客车总量复苏结构向上,中国客车出口放量未来可期

海外中大客车市场展望:稳健复苏与绿色转型并进 近年来,海外中大客车市场经历了从疫情冲击下的低迷到稳步复苏的显著转变,预计这一积极趋势将持续,未来有望迎来10%至20%的稳健增长。回溯2013至2019年,该市场销量稳定在25万至30万辆的坚实基础上。然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严重抑制了全球出行需求,客车销量骤减。但随着疫情阴霾逐渐消散,市场信心恢复,2023年海外中大客车销量强势反弹至25万辆,同比增长率高达25%,尽管尚未全面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已彰显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和巨大的增长潜力。
光刻机产业链深度报告:国产路漫其修远,中国芯上下求索

光刻机产业链深度报告:国产路漫其修远,中国芯上下求索

光源、数值孔径、工艺系数、机台四轮驱动,共促光刻产业升级。分辨率由光源波长、数值孔径、光刻工艺因子决定.(1)光源波长(λ)——光源:其他条件不变下,光源波长越短,光刻机分辨率越高。在EUV光源方面:LLP光源较为稳定,且碎屑量较低,适用于大规模量产。高功率、转换效率为EUV光刻必要条件。液滴Sn靶易于操控,转换效率较高。加入预脉冲可以极大提高CE,双脉冲成为主流。Cymer与Gigphoton几乎垄断全球激光光刻机光源产业,科益虹源弥补技术空白。稳态微聚束(SSMB)为极紫外光的产生提供新方法,有望实现弯道超车;(2)数值孔径(NA)——物镜:其他条件不变下,数值孔径越大,光刻机分辨率越高。从“双腰”到“单腰”,引入非球面镜片改变物镜结构。折反式使用较少光学元件实现更大数值孔径并实现场曲矫正。浸没式光刻提供更大焦深并支持高NA成像。高端光学元件超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成为制约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重大短板;(3)工艺系数——计算光刻技术:OPC对掩膜图形进行预畸变处理,补偿光学邻近效应误差。SMO结合SO与OPC技术,提高设计自由度,扩大工艺窗口。多重图形技术(MPT)中,LELE主要原理为化繁为简,SADP,一次光刻后相继使用非光刻工艺实现图形密度加倍。ILT已知光刻结果,反推出光源、光掩膜等调整参数。国内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东方晶源、宇微光学填补国内空白。(4)双工作台系统:精确对准+光刻机产能的关键。
半导体行业专题报告:多板块营收复苏,AI浪潮引领行业开启景气新周期

半导体行业专题报告:多板块营收复苏,AI浪潮引领行业开启景气新周期

上游制造:消费电子复苏,AI 拉动先进制程及 CoWoS 需求提升 晶圆代工环节,2024M6 台积电营收同比维持增长,公司 2024Q2 实际累计营收6735.1 亿新台币,同比+40.07%,环比+13.64%,超越预测区间上限。据工商时报,法人预估公司 2024Q2 营收超指引预期主要来自于 HPC 需求强劲;并且在智能手机与 HPC 需求强劲下,2024Q3 保持维持增长态势。封测环节,日月光、力成 2024M6 营收同比持续改善,日月光投控表示 2024 年为复苏年份,预计上半年去化库存,下半年有望加速成长。此外,日月光、力成加速布局先进封装CoWoS 产能,2024 年资本开支创历史新高。
半导体硅片行业专题报告:半导体硅片景气度向好,国产厂商前景可期

半导体硅片行业专题报告:半导体硅片景气度向好,国产厂商前景可期

半导体硅片是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2023 年市场规模达 123 亿美元。半导体硅片,又称硅晶圆片,是指以多晶硅为原材料,利用单晶硅制备方法形 成硅棒,再经过切割而成的薄片。硅片在半导体产业链中是芯片制造的重要 核心材料,2022 年半导体硅片在全球半导体材料中占比达到 33%,是占比 最大的半导体材料,2023 年全球半导体硅片市场规模为 123 亿美元(不含 SOI 硅片)。 行业去库存化进入尾声,终端市场驱动半导体硅片需求长期增长。半导体硅片市场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由于受到 2020 年全球“缺芯潮”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AI)、高性能计算(HPC)、5G、新能源汽车和工业应用的 需求增加使得全球对芯片的需求不断提升,对半导体硅片的需求也随之增长,2022年后受全球整体产能释放与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下游芯片行业出现库 存过剩的情况,2023 年半导体硅片行业处于周期底部,但随着行业库存逐 渐恢复到正常水平,我们预计 2024 年会结束全球库存过剩的现状,需求逐渐 恢复增长,2024-2026 年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化增长分析系列报告(1):南美洲,强势突破,呈现三足鼎立

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化增长分析系列报告(1):南美洲,强势突破,呈现三足鼎立

我们认为海外车企在南美洲市场布局的车型已经老化,并且多年没有进行更迭;只有Stellantis、大众、丰田等近几年针对南美洲上市了几款重要新车,因而承接了相应的消费升级需求,维持或者提高了市占率。所以对于中国车企,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并未完全成熟以及激烈的竞争市场,有足够的本土化发展空间。 三足鼎立,奇瑞、比亚迪、长城加速南美洲布局。整体看,三家企业当前在南美均有产能布局,随着本土产能的落地,有望进一步提升产品性价比与竞争力,预计2026年三者有望在南美市场销量超过40万辆,相较2023年9.49万辆翻3倍增长。分品牌看,三家企业突破的途径各有不同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