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

站内搜索
电子行业深度分析:AI存力三重逻辑

电子行业深度分析:AI存力三重逻辑

海外大厂调涨存储产品价格,存储迎上升大周期。AI 需求持续加码,供应端 DRAM 因为 DDR4 与 DDR5 切换以及 HBM 产能挤占及新旧制程切换影响持续收紧;NAND 端原厂利润率不可持续,修复已迫在眉睫,三星、美光、铠侠三家存储大厂同步缩减 128 层以下 NAND 产能,海外大厂调涨存储产品价格,我们看好存储供需紧缺持续,存储迎上升大周期。具体来看,NAND 端,闪迪对所有渠道及消费者客户的闪存产品价格调涨 10%,企业级 SSD 需求旺盛,国内供应受到挤占;DRAM 端,服务器内存条延续涨价,AI 浪潮进一步驱动供需紧缺。
智驾芯片行业分析:技术普惠因风起,国产替代恰逢时

智驾芯片行业分析:技术普惠因风起,国产替代恰逢时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进入下半场,智能辅助驾驶成为汽车智能化的一项核心功能。智驾芯片作为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实现的核心部件,逐渐成为产业链价值高地。进入 2025 年,一方面中国自主车企大力推进“智驾平权”,推动高速 NOA 搭载车型价格段的下探;另一方面头部新能源车企在端到端架构基础上推进算法的继续演进,两端发力促进智驾芯片实现量价齐升。在此背景下,本土智驾芯片供应商进一步崭露头角,凭借性价比芯片产品和自身量产经验积极拓展客户,同时受益于国产替代趋势,有望实现份额加速扩张。
物理AI行业深度分析:市场现状、发展展望、受益环节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

物理AI行业深度分析:市场现状、发展展望、受益环节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

物理 AI 通过将 AI 大模型、物理引擎、多学科仿真等方法结合起来,可实现对现实世界高精度动态模拟预测优化,以 AI 赋能传统产业。海外物理 AI 已应用于具身智能等领域,英伟达的 Cosmos、Omniverse等一系列平台以及底层算力工厂实现全产业覆盖;国内物理 AI 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索辰科技、中望软件、霍莱沃等 CAE 厂商在业务基础上探索物理 AI 在国防、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方向的应用落地。总体看,物理 AI 作为 AI 技术演进的下一个方向,随着算力芯片和融合物理规律的模型能力升级,有望应用于更广阔场景,全面赋能制造、科研等领域智能化升级。
太空算力行业专题报告:苍穹之上的算力新纪元

太空算力行业专题报告:苍穹之上的算力新纪元

站在当前时点,我们继续寻找 AI 基础设施的其他延伸方向。市场聚焦于算力基建中的光模块、交换机等硬件设施,或对 AI 应用的突破充满期待,但未来当算力规模突破临界点时,对能源、空间及散热的底层逻辑或已发生质变。当数据中心电量需求激增、美国电力基建滞后之时,美国Starcloud 千兆瓦级轨道电站与中国“三体计算星座”的实时响应正在昭示:算力战场或许已从地面延伸到苍穹。
电子行业2025年中报总结:创新百舸争流,AI勇立潮头

电子行业2025年中报总结:创新百舸争流,AI勇立潮头

AI催化行业景气向上,自主可控持续推进。2025年1-6月,全球及中国半导体销售额月度数据均保持同比增长,25M6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到599亿美元,同比+20%。从稼动率水来看。2025年初至今,各大晶圆厂稼动率快速攀升,部分已满载甚至超百,同时正稳步推进扩产。需求与稼动率共振向上的趋势有望延续至2025年下半年。与此同时,25H1电子行业面临外部制裁不断升级的挑战,美国加征对华关税、扩大半导体全产业链的限制广度与深度、加大高端芯片对华出口的限制力度,掀起了新一轮对华全面制裁的浪潮,也将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化进程推入新阶。
2025年智能汽车产业研究:颠覆式革新,供给创造需求

2025年智能汽车产业研究:颠覆式革新,供给创造需求

预计当前至明年是汽车高阶智驾技术成熟度、政策法规、用户接受度与商业模式共同突破的窗口,我们建议重视汽车智能化。智能化对汽车行业的改造贯穿产业全链条,核心变革体现在:1)产业逻辑重构:从电动化单一驱动转向智能化核心权重,智能化之于车企将从加分项转变为生存项,城市NOA等智驾体验成为车企突破用户心智获得认可主要途径;2)商业模式颠覆:从一次性硬件销售转变为硬件+软件+服务的持续变现,车企突破高阶智驾后将有机会形成硬件引流+软件订阅+Robotaxi运营的多元业务结构;3)竞争格局分化:从分散混战或转变为头部集中、强者恒强的淘汰赛,具有智能化战略定力和系统性降本能力的头部车企与竞争对手的智能化差距将拉大;4)产品定义革新:从“交通工具”到“AI移动终端”,电动化是半成品,智能化才完成对传统百年燃油车的终极颠覆。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分析:驱动因素、竞争格局、发展趋势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分析:驱动因素、竞争格局、发展趋势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

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的核心传感器之一,在性能、防干扰和信息量方面优势明显。2024 年激光雷达装机量暴涨,离不开以 NOA 为代表的中高阶智驾需求爆发。激光雷达已从“贵族传感器”变成“10 万级标配”,中国厂商在规模、成本和量产节奏上已领先全球,行业正迎来“量价齐升”的黄金时期。随着成本下行,预计搭载量和渗透率将继续提升。此外,NOA 渗透率逐步提升,Robotaxi 渗透率提升,AEB 强制上车以及自动驾驶政策、商业配套逐步完善都有利于激光雷达未来需求继续爆发,出货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