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

站内搜索
AI液冷行业专题报告:AI液冷,1-N及从国内到出海,共同促进产业链量利齐升

AI液冷行业专题报告:AI液冷,1-N及从国内到出海,共同促进产业链量利齐升

AI 液冷:预计 2025 年是渗透率加速的元年。随着生成式 AI 横空出世,传统的通算中心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 AI 算力需求,智算中心(AIDC)成为算力设施发展的必然趋势,配套的散热需求也将随之增长,风冷技术已难以满足当前高功耗芯片及机组的散热需求。除英伟达外,谷歌、微软、Meta、华为、阿里等国内外云厂商均引入液冷技术方案。随着液冷技术从可选变为刚需,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预计2026 年全球数据中心液冷渗透率将提升至 30%左右。
AI算力“卖水人”专题报告:液冷,AI算力新一极

AI算力“卖水人”专题报告:液冷,AI算力新一极

本篇报告核心要点:1、英伟达架构升级推动液冷发展,GB300液冷覆盖发热元件比例已达80%+,2027年Rubin架构Kyber机架有望实现100%液冷,GPU液冷需求显著增加;2、ASIC散热具有高毛利潜力,2026年有望迎来出货潮,谷歌、Meta、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将推出大量ASIC芯片;3、我们认为:液冷散热核心是制造业+材料学,中国本土企业的相关优势明显,看好中国本土未来将诞生国际一流的液冷公司。
2025年智能手环使用现状及产品发展分析报告

2025年智能手环使用现状及产品发展分析报告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一系列智能生活硬件逐步走进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智能手环凭借入门级的售价和产品方案的标准化,市场渗透率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中一马当先,远远超过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其他产品。智能手环作为新兴产品,其市场潜力还未完全释放,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现阶段消费者对智能手环的评价如何?智能手环厂商今后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针对第一个问题, 我们通过抓取电商平台评论文本,使用大数据挖掘的方法,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好评度以及关注点。针对第二个问题,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结合现有用户使用情况和非用户潜在价值,对智能手环未来发展策略提出有针对性的可取建议。
人形机器人系列专题报告:从汽车智驾到机器人,激光雷达的“双轨革命”

人形机器人系列专题报告:从汽车智驾到机器人,激光雷达的“双轨革命”

未来需要关注什么?未来一年内,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法规的落地节奏。北京市已经在今年 4 月起实施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我们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类似法规,推动 L3 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加速规模化应用,这将显著提升单车价值量,利好产业链核心供应商。长期维度,我们认为机器人是更大的增量市场,激光雷达已经成功切入消费级机器人(如割草机器人),未来有望拓展至更多的品类。人形机器人方面,激光雷达逐渐成为人形机器人标配。根据我们此前的预计,乐观情况下 2035 年人形机器人出货超 1,000 万台,激光雷达搭载同步提升。
人工智能行业分析:AI发展的长周期思考,前景广阔,预期乐观

人工智能行业分析:AI发展的长周期思考,前景广阔,预期乐观

目前,AI渗透率仍较低,大模型发展仍处于中初级阶段,产业化应用周期才开始,大模型带来的算力投资方兴未艾,资本开支会随着大模型收入的增长而增长,投资的天花板可以很高。AI算力板块涉及先进制程、GPU/ASIC、光模块、PCB、服务器、交换机、光器件、铜连接、IDC及其配套(液冷、电源、电力、综合布线等),是板块性大行情,产业链个股普遍有机会,市值仍有空间。
AI行业分析:AI算力持续迭代升级,液冷加速渗透行业高景气

AI行业分析:AI算力持续迭代升级,液冷加速渗透行业高景气

液冷具备低能耗、高散热、低TCO等优势,冷板式液冷占据主流 :相比传统风冷,液冷具备多重优势:1)低能耗:液冷散热技术传热路径短、换热效率高、制冷能效高,液冷技术在2MW机房场景下超越风冷,能耗降低70%+。2)高散热:液冷常用介质的载热能力、导热能力和强化对流换热系数均远大于空气,可直接将设备大部分热源热量通过循环介质带走。液冷通过有效降低芯片温度,减少PUE至1.2以下,而风冷的PUE值一般为1.5-1.8。3)低TCO:液冷系统TCO优势显著,通过减少机柜数量与占地面积实现长期成本节约。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