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 第2页

SVIP免费

纳科诺尔研究报告:锂电辊压“小巨人”,干法电极+固态电池设备打开长期成长空间

发展历程&主营业务:公司成立于 2000 年,主要产品为各类新能源电池的极片辊压机设备,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2023 年辊压机收入占比达 92%,业务覆盖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实际控制人付建新、穆吉峰和耿建华合计持有公司 28.86%股权,其中付建新任公司董事长职位。 受益国内锂电产业快速发展,近年公司业绩高增。2022 与 2023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 94.25%、25.03%;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 284.60%、9.33%。2024 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9.5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39.96%,2024 全年业绩有望保持增长态势。同时,近年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趋于稳定;费用率控制效果良好,整体呈下降态势,2024 年前三季度公司综合费用率仅为 5.27%。

固态电池行业专题报告: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固态电池是使用固体电解质来替代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和隔膜,实现离子传输和电荷储存,是一种新型的电池技术。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具备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关键优势,是锂电池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当前,在国家政策支持、企业布局加速的推动下,固态电池正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化转折点即将到来,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固态电池行业专题报告:固态产业化提速,开启新技术变革周期

固态电池兼具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双重优势,行业内加速布局固态锂电技术路线。液态电池中外力穿刺和过充容易导致内部短路,电解液反应升温造成后续隔膜、负极、正极和电解质分解燃烧,而固态电池没有液态电解质,减少了电解质燃烧的可能性。同时主流产品磷酸铁锂、三元电池能量密度分别小于200Wh/kg、300Wh/kg,均已接近能量密度上限,而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与锂金属负极兼容可以抑制晶枝生长,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目前多家电池厂和车企公布固态电池相关进展以及装车时间,随着政策端对固态电池研发同样进行大量支持,行业正将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锂电终局技术进行加速布局。

固态电池行业深度报告:硫化物未来潜力最大,开启电池发展新纪元

国内24年开始加大支持力度,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加快。国内液态电池技术大幅领先于海外,海外加码全固态电池希望弯道超车,频繁宣传后续量产计划,引发国内危机意识,24年政府加大相关研发和支持力度,国内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加快。产业端看,全固态电池的材料体系基本定型,主流路线为高镍+锂磷硫氯+锂金属体系,安全性大幅提升,能量密度400-500wh/kg,但由于工艺、设备并不成熟,目前电芯尺寸较小(不超过20Ah),循环次数不够(600-700次),快充性能有限(低于2C),成本较为昂贵(4-5元/wh),制约全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节奏方面,半固态电池技术先行,23-24年开启小批量装车发布,全固态电池预计27年开启小批量量产,主要以示范运营为主,规模在0.5GWh左右,目标成本降至2元/wh,随着规模效应释放,成本的持续下降,30年规模有望达3-5GWh,35年规模有望突破300GWh。

固态电池专题报告:硫化物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

目前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硫化物固态电池因其高离子电导率、低杨氏模量特性被视为重点研发路线。目前国内外布局硫化物路线的企业主要有宁德时代、天赐材料、北京卫蓝、江苏清陶、QuantumScape、Solid Power、三星 SDI、LG 新能源、SK on、丰田等。预计到 2030年,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需求有望达到 2 万吨,市场空间达 106 亿元。
VIP免费

干法电极设备行业专题报告:干法电极技术助力全固态电池加速突围

中国冲刺全固态电池研发,目标 2027 年量产;近期宁德、华为等头部大厂在硫化物路线动作频频。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高的安全性两大突出优势,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研发重点。2024 年,工信部牵头从国家层面支持加大对固态电池的研发,为遴选出来的六家重点企业提供了超 60 亿元的研发补贴,目标 2027 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规模量产。近期国内大厂在硫化物路线动作频频,如华为也公布了硫化物固态电池的专利;宁德时代将固态电池研发团队扩充至超1000 人,主攻硫化物路线,进入 20Ah 样品试制阶段。全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入冲刺阶段。

固态电池行业分析:产业化进程加速,材料体系迎来变革

固态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双重优势,2024 年以来多家电池厂和车企公布固态电池相关进展,其中半固态电池已率先实现量产上车,产业化进程有望加快。电池环节推荐在半固态/全固态布局领先的电池企业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以及深耕软包电池研发的珠海冠宇、豪鹏科技;材料环节推荐固态电池电解质及锆材料核心供应商三祥新材,高镍正极厂商当升科技、容百科技,高温铜箔相关厂商嘉元科技、中一科技,半固态电池芳纶隔膜泰和新材。 本报告分析了目前液态电池存在的问题以及固态电池的优势,分别论述了固态电池的主要 4 条路线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展望,通过对主流车企和材料厂布局的梳理,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商业化进展较快,固态电池产业化有望提速。

固态电池行业专题分析:固态电池产业路在何方

现有液态锂离子电池体系能量密度已经接近电池材料利用安全极限,接近300Wh/kg能量密度瓶颈。 高比能材料体系下,锂电池的热失控强度和蔓延速度都显著提升,带来更严峻的安全挑战。 电解液和隔膜为电池热失控关键短板。 电解液对锂枝晶生长的低抑制能力限制了负极向锂金属(锂金属比容量远高于人造石墨)方向迭代。 固态电池从本征出发,用固态电解质替代电解液和隔膜:理论上可抑制、缓和热失控、可抑制锂枝晶生长,但固-固界面问题仍未解决。

固态电池行业专题报告:固态电池发展方向探讨,详解硫化物电解质路线

全固态电池新技术方向确定,硫化物路线获头部企业青睐。能量密度更高以及安全性更好的全固态电池吸引了来自各界的重点关注及大力投入:一方面主流企业加速入场,从车企到电池、材料,全产业链形成合力,新技术趋势明确;另一方面,面对全球化竞争与锂电池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发展固态电池具战略意义有望受到政策支持。全固态电池的核心是固态电解质材料,其中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因其室温电导率高,可加工性强等特点被认为是最满足电动车需求并可能实现商业化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因而获得了丰田、三星、宁德时代等海内外头部企业的青睐,有望成为全固态电池主流技术路线。

固态电池行业专题报告:具有技术颠覆潜力的新技术

固态电池具有技术颠覆的潜力:传统液态电池体系成熟,但难以出现大幅性能突破。从兼顾高能量密度和本征安全性两方面出发,以锂金属作为负极,使用稳定、不易燃烧的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将成为未来最有技术颠覆潜力的电池。双极堆叠的可能性、锂金属负极的使用能保证其具备大幅领先的能量密度,其能量密度可以轻松突破 400Wh/kg,固态电解质则能够保证优秀的安全性能。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