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化增长分析系列报告(3):亚洲,中系车企纷纷入局,“新能源+性价比”为有利抓手

亚洲地区市场概述:

总量:2023年亚洲除中国外地区销量达1858万辆。

中系进展:考虑到印、日、韩有自己本国的强势品牌,进入有一定难度,我们静态预计短期中国车企可出海触达市场空间约700万辆,其中乘用车约600万辆。若剔除日韩印分析,中系车企销量/市占率由2018年的7万辆/1.1%,提升至2023年的47万辆/7.0%。

具体市场划分:按照地区分为中西亚和东南亚,各占据340万辆左右。

中西亚地区:

总量:2023年中西亚地区总量为338万辆,2023年中系品牌市占率已经达到9%,销量31.1万辆。

中西亚地区接壤亚非欧,地区文化和市场特征具备多元性,品牌竞争格局差异化大,难以统一分析,我们分为三个区域做统计:

1)西亚地区(土耳其、以色列等)相对亲欧,2023年市场总量150万辆,中系销量10万辆,市占率6.7%;Stellantis稳居销量冠军地位,2023年市占率29.1%,销量43.7万辆。市场切入点为性价比与新能源;优势企业奇瑞(凭借性价比产品证明自己)、比亚迪(新能源优势,同时土耳其15万辆新产能有望2026年落地)、上汽
(品牌优势)。

2)阿拉伯半岛地区(沙特、阿联酋、阿曼、科威特等),2023年市场总量122万辆,中系销量16万辆,市占率13%。市场拓展主要依靠渠道布局,因为主要靠进口;
优势企业上汽、长安(已经在当地深耕多年,经销商网络布局相对全面)、长城后来居上(产品符合市场SUV审美偏好)

3)中亚地区(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整体存在一定贸易壁垒,同时有较为成熟的汽车工业产业链,因此车企倾向于进行本地化生产;23年市场总量29万辆(若加上乌兹则总量为66万辆),中系销量5.5万辆,市占率19.3%;优势企业奇瑞、长城、比亚迪(乌兹新建产能)。

预测:我们预测2026年中系车企销量有望达到61.2万辆,相较2023年31.1万辆接近翻倍,其中比亚迪、奇瑞、长城增速更快,有望26年实现8/20/5万的销量。

东南亚地区:

总量:2023年东南亚区域总量为340万辆,主要市场为印度尼西亚(101万辆)、泰国(84万辆)、马来西亚(80万辆)。中国车企销量2023年为15万辆,市占率只有4%。

竞争格局:东南亚市场被日系车深度把控,日系市占率合计逼近70%且较为稳定,23年总销量达236万辆,其中丰田近5年稳定贡献约120万销量,市占率32-37%。

日系影响力强大,中国车企应从新能源差异化角度思考更多机会;但从现有竞争格局来看,太多中系车企已经切入,且东南亚市场相对保守,我们认为攻克难度较大。

预测:我们预测2026年中系车企销量有望达到40.5万辆,相较2023年15.2万辆增加166%,预测比亚迪、奇瑞、长安增速更快,有望26年实现17/5.6/3.4万的销量。

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化增长分析系列报告(3):亚洲,中系车企纷纷入局,“新能源+性价比”为有利抓手,汽车,全球化,新能源,汽车,全球化,新能源,第1张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化增长分析系列报告(3):亚洲,中系车企纷纷入局,“新能源+性价比”为有利抓手,汽车,全球化,新能源,汽车,全球化,新能源,第2张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化增长分析系列报告(3):亚洲,中系车企纷纷入局,“新能源+性价比”为有利抓手,汽车,全球化,新能源,汽车,全球化,新能源,第3张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化增长分析系列报告(3):亚洲,中系车企纷纷入局,“新能源+性价比”为有利抓手,汽车,全球化,新能源,汽车,全球化,新能源,第4张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化增长分析系列报告(3):亚洲,中系车企纷纷入局,“新能源+性价比”为有利抓手,汽车,全球化,新能源,汽车,全球化,新能源,第5张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化增长分析系列报告(3):亚洲,中系车企纷纷入局,“新能源+性价比”为有利抓手,汽车,全球化,新能源,汽车,全球化,新能源,第6张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化增长分析系列报告(3):亚洲,中系车企纷纷入局,“新能源+性价比”为有利抓手,汽车,全球化,新能源,汽车,全球化,新能源,第7张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化增长分析系列报告(3):亚洲,中系车企纷纷入局,“新能源+性价比”为有利抓手,汽车,全球化,新能源,汽车,全球化,新能源,第8张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化增长分析系列报告(3):亚洲,中系车企纷纷入局,“新能源+性价比”为有利抓手,汽车,全球化,新能源,汽车,全球化,新能源,第9张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化增长分析系列报告(3):亚洲,中系车企纷纷入局,“新能源+性价比”为有利抓手,汽车,全球化,新能源,汽车,全球化,新能源,第10张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内容投诉
亦朵智库 » 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化增长分析系列报告(3):亚洲,中系车企纷纷入局,“新能源+性价比”为有利抓手

发表评论

您需要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