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汽车产业发展萌芽于 20 世纪 40 年代,在亚洲是继日本之后的第二个制造汽车的国家,也是远远早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国家之一。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印度也彻底摆脱殖民地统治,于1947 年 8 月 15 日独立,1950 年 1 月 26 日印度成立共和国,并且仍为英联邦成员。随后印度汽车工业发展开始艰难起步,在 1983 年以前政府实施严格保护的“国有化”计划经济发展战略,外企必须与本土企业配套,进口也实施严格的配额制度,导致印度汽车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局限于商用车领域。1984 年开始进入变革期,推行以“企业为中心”的经济政策,逐步放开汽车市场限制,个别外资车企开始以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1990 年印度出现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和苏联开始解体,1991 年 7 月印度开始实施“以市场为中心”全面经济改革,放松对工业、外贸和金融等部门的管制,其中 1993 年印度政府取消了乘用车的生产许可证制度。随着印度经济自由化、市场有条件开放化、关税和消费税降低,美国、韩国和日本等跨国车企纷纷涌入,竞争愈演愈烈。2000 年以来印度全面放开国内市场,政府随后取消进口限制和允许外商全资控股,跨国车企纷纷选择独立,一边抢占本地市场,一边拓展海外市场,印度汽车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纵观全球主要国家汽车工业发展,印度汽车产业发展历史似乎可以用一句中国俗语来概括,“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前者主要受益于殖民地时期宗主国,后者可能与制度改革滞后、发展模式选择欠佳、内部社会自然环境和外部环境变化密切相关。